在驚歎了它這麼小體積卻有如此強大的運算能力後,楊銘回到了正題上,介紹裡說它能夠替他處理各種計算上的難題。
替他處理當前的科技難題,也應該是一種吧?想著就把剛才打包兌換的技術,交給了它去領悟看看。
“我想要切實可行的方案,精確到實施步驟。”楊銘提了個要求——這相當於在資料理論上,完善到商業生產的程度!
“您稍等。”它說。
楊銘也不急,現在光是它展示的運算技術和智慧程度,都完全值得這個價了!因為為東方大學購買的超算,預算20億,運算能力每秒兩億億次!
關鍵公司那個肯定是龐大無比,要佔據一整層樓,而現在手裡頭的只有手機大小,能耗還很低,這都讓他想拆開看看電池構造了!
不過它是全密封的,拆了估計會壞,想了想它花掉了自己大半的積分,還是迅速冷靜下來了,要管住自己的手!
“先生,我已經為您處理好了。”智慧的聲音傳來。
“這麼快?”楊銘還是有點驚訝,自己發呆不到半分鐘吧,它就能夠消化剛才自己看了都覺得眼花繚亂的內容。
“全程用時22秒,我同時構建了所有可能的方案,在超過一千萬種結果的分析中,最終確認從步驟到最終試驗資料。在尚未聯網和現實接入的情況下,可能會產生1.5%的誤差……”
“等等,你是用足夠多的次數,來反覆驗證並找出機率最高的方案?”楊銘問重點。
“是的,這是我的一種處理方式。”
楊銘明白了這可能就是它不能完全作為想象中人工智慧的原因!它依然建立在超級龐大的運算下,不是像人這種,知道用巧勁和靈活。
它就是依靠強大的運算能力,用數量碾壓!用幾千億次,一億億這種恐怖的頻率,攻克每一項可能!
他正好想利用這種能力:“你來幫我分析一下,我最近有一項電池改良技術,我想找出成本最低,難度最小的,同時讓它容量最大的方案。”
“需要您授權我接入網際網路以及相關的資料庫。”智慧說。
“等等。”
楊銘來到電腦面前,這些技術在他這裡都是有備份的,當確認了AR眼鏡上投影的選項框後,它就透過了網路開始傳輸了。
“受到網路傳輸極限的限制,我可能會稍微變慢。”它說。
“我不著急。”楊銘依然在理解著這種模式:它就好像是同時發動了一百萬、一千萬個同樣智慧的人,同時同步、分工不同的步驟。
這與實驗室裡不斷尋找最合適技術是一樣的道理,區別的是人比較聰明,可能會跳過重複的內容,但計算機比較死板,會一絲不苟的不放過任何一項。
但優勢是,實驗室能有多少人?十幾個專家是一組,土豪一點的可能有幾十個,國際級別的可能有幾百上千。
但是它,能夠同時作為一億、十億甚至更多的數量,去踐行“勤能補拙”、“數量戰勝質量”這種汪洋大海的理念。
這之後如同楊銘猜測的那樣,智慧對已有的條件,進行了超過十億次的嘗試,最終拿出了當前條件下,最適合的結果。
楊銘就在AR眼鏡上看到了方案。
排列第一的是一種能夠增加230%功率密度,200%能量密度的基於鋰體系的改良電池極限辦法,從各種材料、設計圖紙,步驟重點都一清二楚。
在成本衡量計算上,它也透過網際網路得到了最為接近的結果,也給出了誤差值,因為網上的資訊,不代表現實裡的一切。
但是對於楊銘已經是相當精細了,忍不住的:“你這簡直是外掛啊!”
“謝謝先生!”它理解了這是一句誇獎。
楊銘笑著:“我是說真的,你用最傻瓜的排除法,把我最想要的結果拿出來了……要不你給我更新一下賽車空動技術吧,授權給你。”
一秒鐘後:“您請看方案!”
楊銘發現自己被鄙視得體無完膚,當初他是在吸收了知識,打了雞血的模式下,實驗室埋頭苦戰不知多長時間,才拿出了認為出色的設計。
現在它輕而易舉的就完成了一套全新的方案,並且比起自己的更有超前理念,更優秀!
雖然他還可以用沒有進行風洞試驗之前,一切都是虛的來狡辯……但他知道這之後,智慧肯定會接管風洞試驗,繼續拿出最優方案。
“你來試試這個恢復液!”楊銘指著手裡一個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