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因此介意忠清王這張臉,已經被別人見過,尤其是法源寺的和尚,還非常的熟(大客戶,不眼熟才怪了),因此宣德帝和忠清王分來了!瞧得出來,這位皇帝對於這些東西的興趣也是不怎麼大的。
一行人慢慢的向著法源寺走去,遠遠地看過去,還只當是哪家的富貴老爺領著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上香了!隨著人流進了寺院,寺內前院廣場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青銅鼎,鼎上插滿了薰香,密密麻麻的,五十多名信徒在鼎前跪拜。廣場的四周遍佈買賣薰香的店鋪,放眼望去,只怕有十數家之多。
每家店鋪外都聚滿了顧客,買賣香燭的生意異常的紅火。
林海偷偷地看著宣德帝的小動作,讓貼身的宦官去問價錢,也沒有多說什麼話。
雖然能猜到宣德帝的意圖,但是宣德帝的一番動作嚇了,林海也有些弄不懂宣德帝到法源寺的目的。
按照一般的來說,得到了傳國玉璽這樣的東西,作為一個皇帝來說,應該是非常高興的,但是宣德帝的這番東西,明顯的是對傳國玉璽這個東西有牴觸,那麼這個時候來找一個高僧解惑不是非常正常的事嘛!
但是讓林海想不通的是,這種事情,不是應該非常隱秘的嘛!為什麼要讓衍聖公和他作陪了,打掩護也不像呀!而且別忘了,相國寺的國師還是宣德帝的親叔叔了,問他不是更好,更不會洩露嗎?
林海不動聲色的看著那個宦官回來給宣德帝彙報了後,宣德帝的眼中閃過的那道厲芒,看來宣德帝不是來找大師解惑的,而是來找茬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最近宣德帝解決了心腹大患,國庫又是滿滿的,邊界那邊也沒有什麼異動,也沒什麼可煩惱的地方呀!而且這找茬找到寺廟裡來了,還是千古第一份。
事實上古代的寺廟是不納稅,這是古來的定律。因為皇族人都比較迷信,向神佛取稅,不利於國運。如此也成了,黑心人利用的手段。
而且佛教是教派中的異類,廣收信徒,他們佔山為寺,圈地為田。兼之古人迷信,寺廟不用繳納任何的稅收,也導致了和尚越來越富,田地越來越多,最後動搖國本。
寺院名山佔盡、良田佔盡;清靜無為的和尚們坐擁大量地產,成為大地主,富甲一方。《舊唐書》中形容當時情況道:‘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
皇帝高坐皇宮,又這麼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正因如此,歷史上才會出現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周世宗滅佛等案列,就是因為寺廟中存在的巨大的利益,為國家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這才有了立志滅佛的事情。
但是顯然,鳳朝的佛教還得不到這種水平,宣德帝就是想滅佛教,應該不會在這時候動手,林海冥思苦想半天,也沒有猜到宣德帝的意圖,只能恭恭敬敬的跟著宣德帝的右後側,不時的觀察著宣德帝的動作和表情。
ps:
【感謝鳳華似錦、喜笑福盈門童鞋的打賞!】
第三卷仕途之路 第200章 和尚=壯丁?
別說林海猜不透宣德帝在想什麼,就是衍聖公活了這麼大把年紀了,也猜不到宣德帝在想什麼。對於衍聖公來說,儒家的影響力越大對於孔家的好處越多,因此歷史的那些滅佛的事情背後多多少少都有孔家的身影。
但是衍聖公也明白,在佛教沒有觸及當朝皇帝的底線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做出如此極端的事情的,畢竟佛教的那一套“眾生平等”還是有相當大的市場的,佛教的信徒可是非常多的,再加上還是有那麼幾個真正的高僧,因此歷史上幾次的滅佛行動都不成功。
按理說,現在的佛教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還沒有觸及一個皇帝的底線。作為一個皇帝,除非是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都是很忙的,昏君忙著享樂,明君忙著治理國家。是不會吃飽了沒有事找事幹,無聊來找一群還在控制中的和尚麻煩的。
於是衍聖公也沒想明白宣德帝的動作,他到底要玩什麼。
就在衍聖公和林海愣神的時候,法會已經開始,十數位‘高僧’已經在談經論佛了,忠清王坐在最上首面帶笑容的聽著。
林海對佛法沒有什麼研究,臨時抱佛腳也不過是掃了掃盲。在現代,由於政府的大力宣傳,不要相信什麼迷信,很多無知的人就以為是佛教,加上現代的娛樂活動可遠遠地比古代多,因此信佛的人大大的減少,尤其是新一代的青少年,就沒幾個信佛的。
因此對於那些‘高僧’說的佛,不做任何的評價,他就是一門外漢,根本不知道人家到底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