凇�
第二個階段自朱棣稱帝至正德末年佛郎機傳入前為止。朱棣稱帝后,對火銃的發展尤為重視。他利用發達的手工業、礦冶業所提供的技術和原材料等有利條件,大力推動火銃製造業的發展。火器研製者也根據當時的需要和可能,把研究的重點放在火銃結構的改進、質量的提高、品種的增加、效能的改良、威力的增強等方面,從而使火銃得到長足的發展,成為明軍的制式裝備。朱棣以後的各代繼承者,也都利用其成果,不斷加以發展,直到製成重達千斤的大型銃炮,從而形成大中小相結合的永樂系列制式火銃,把洪武時期的火銃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其改進之處有:外形的改進,前膛由直筒改為由筒口到藥室逐漸增大的形狀,即藥室壁加厚,使設計更加合理,也更加科學,反映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其二是增加了火門蓋,使其更加安全、可靠,利於作戰。其三是增配了裝藥匙,使藥量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避免了藥多或少帶來的危險。四是增加了“木馬子”,用以壓實火,藥,增加爆發力,增大射程。總之,在火銃的製造和使用上,更加規範、合理和科學。自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佛郎機炮與火繩槍傳入後,興盛兩百餘年的中國火銃才在明軍中退居次要地位。(想知道《崇禎盛世》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zhongwen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第0888章 必須自己研發火槍
崇禎皇帝朱由檢目前研發的主要方向,還是將重心放在了火炮方面,而他也同樣沒有從現代帶回來任何的模型,所以,他的研發基礎,僅僅是最最老式的佛郎機炮了。
佛朗機炮(上為子銃,下為母銃)佛朗機炮由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共和國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成為中國明代中期火炮。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佛朗機炮是一種早期的後填裝滑膛加農炮。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配有準星、照門,能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射擊。銃身兩側有炮耳,可將銃身置於支架上,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銃身後部較粗,開有長形孔槽,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小火銃,每一母銃備有5至9個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藥備用,戰鬥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
佛朗機由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時任廣東巡檢的何儒。在泊於此地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船上看到一種新式火炮。射程為2000尺,嘉靖三年(1524年),得其製法,“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造出了第一批這種武器,當時稱為“佛朗機”,《明世宗實錄》提到“中國之有佛朗機諸火器,蓋自儒始也。”當時明朝稱西班牙、葡萄牙為“佛朗機”,故以其國名稱呼這種武器。
佛郎機炮是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即短管加農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效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飽。名之曰佛郎機。
明叛王朱宸濠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開始私造佛郎機,這是中國最早仿製西洋炮的開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政府在南京進行仿製,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85米,重300公斤。《武備志》將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藥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藥3兩半。
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藥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藥11兩。各式佛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