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正在把玩著親魏倭王印綬的織田信長說道。
“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祖先往秦人甚至更早一些的周人身上靠。畢竟每次中原王朝的滅亡和出現,都會伴隨著大量難民的出逃。說不定就逃到了九州,最終演化為了邪馬臺國呢?畢竟邪馬臺國也不是全是女王統治的。”織田義信沉聲說道。
“嗯……那徐福的後代?”織田信長想了想問道,對於這些他是沒有研究,不過既然要早,那還有比徐福更早的嗎?
可惜,織田信長這番話得到的只是織田義信的一個白眼而已,“既然都是自己選了,你幹嘛要選一個道士的後代?”織田義信鄙夷的嘀咕著,隨後在織田信長就要發表的時候,從那疊厚厚的紙張中抽出一份說道,“我覺得姜尚的後人不錯。”
“姜尚?”織田信長一臉疑惑的看著織田義信,隨後接過那份紙看了兩眼說道,“幫助周武王伐紂一統天下那個姜尚?”
“嗯,根據記載,天下一統後,周天子將其封到了齊國,也就是如今明國的青州一代。那裡靠近朝鮮,如果要抵達日本的話,齊國無疑是最近也是最有可能的。”織田義信沉聲說道。
“那理由呢?”織田信長聞言問道,對於到底認誰當祖宗他自然是無所謂,反正就算他祖宗知道了肯定也會高興的,畢竟這些人任何一個人的地位,都不可能是當時織田家的祖宗能夠比擬的。
而且就像是織田義信所言,往上數個千百年,誰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誰啊。說不定織田義信誤打誤撞還真的蒙對了呢?
“這裡!”織田義信拿出一本書籍翻到某一頁,指著上面的文字說道。“這裡寫著,呂氏齊國在周安王時代被田氏所取代,這種情況下,呂氏一族為了逃難逃到本國,隨後建立邪馬臺國,聽起來似乎也不是那麼離譜不是嗎?”織田義信說道最後聳了聳肩。
“這不離譜還有什麼離譜的?”織田信長無語的想著,隨後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個呂氏是怎麼回事?”
“據說姜氏一族的祖先在中原三皇五帝的時代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當時的呂地,所以姜氏也稱作呂氏,姜尚也叫做呂尚。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姜尚的後人,齊國的歷代君王都姓呂。”織田義信解釋著。
這些東西在明國的那些典籍中都有寫,雖然織田義信只要關於日本國的記載,但明國的那些官員卻還是將全本都給了織田義信,反正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書籍也不是什麼珍貴的孤本。
“那證據呢?”織田信長看著織田義信問道,“不會這個東西就是證據吧?”
聞言,織田義信無語的看著織田信長,“天下都是你的,我們現在只需要將訊息慢慢的傳出去,讓本國的百姓乃至家臣相信就好了。另外,也可以透過明國,弄個認祖歸宗的儀式增加說服力。相信有了明國皇帝的認同,這件事情的可信性就會增加不少。”
“嗯……”織田信長聞言再次沉默著,好半響,織田信長才抬起頭看著織田義信,“那你覺得什麼時候行動最好?”
“嗯……我覺得不能太急,不然太明顯了。不如以流言的方式,先從民間慢慢流傳開來?”織田義信沉吟片刻後說道,隨後不懷好意的看著織田信長,“而且你不覺得把事情都交給我的話,有點太過分了嗎?”
“過分?”織田信長眨了眨眼,隨後指了指身旁的那堆積如山,等待其批閱的文書笑道,“那不如我來想這件事,這些交給你了?”
“你……狠!”織田義信憤慨的罵道,不過他又能如何呢?只好將這件事情應承了下來。畢竟比起這種事情來說,處理那些政務顯然更加的麻煩。
回到大阪,織田義信思考一晚後,這才喚來寧寧吩咐道,“將這件事情派人在九州散播,記住!一定要隱秘、緩慢、小心的散播!”
麗璐看著手中的書信,上面不過寥寥寫了幾個字,“中原昔日周王朝功臣呂尚後人,在田氏奪齊之後,有一部分人逃到了日本。”
“呃……知道了。”寧寧疑惑的看了半天,最終點了點頭。她不是太理解這件事情到底是為什麼,不過既然織田義信如此吩咐,她自然會照做。
“記住!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慢一點沒關係,但絕對不能讓人察覺是本家乾的。最好,由明國人來出面進行……”織田義信表情嚴肅的說道。
“是!”
第八百七十二章:和平的日子裡(3)
7月,大阪城,最上義光、真田昌幸等人不斷像織田義信匯報著這段時日各地的發展情況。此時,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