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3 / 4)

但是有些問題就不是那麼好解決的了。

(新人新作,求點選、推薦、收藏!)

第一百十二章 訓練

有過現場樂隊伴奏演唱經歷的愛樂者,往往會發現一件讓他們很難受的事情,那就是速度。一會兒唱得快了,樂隊的伴奏拖到了演唱的後面;一會兒又唱得慢了,樂隊的伴奏趕到了演唱的前面。

當然,大多數出色的樂隊都會跟隨著歌手的速度來走,歌手加快速度他們伴奏的速度也會加快,反之亦然。不過這樣的跟隨也是需要時間的,哪怕很短,也還是有的。

沒有經過訓練的話,歌手與樂隊在演唱速度上的配合很難協調起來,這會讓歌手分心。歌手分心在演唱的速度上面,演唱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伴奏帶就不同。

伴奏帶的速度是固定死的,80就是80,100就是100,這個速度不會前後變化(也是可以做變化的,只是不多)。就算a段和b段的速度不一樣,找到規律也不難,而且找到之後下次也不會再繼續變化。

這當然更容易讓歌手掌握,但是同時也失去了演唱的靈活性。

這一點我們先不討論,以後有機會再說。單說這樣的情況下,唱慣了伴奏帶的愛樂者們,跟著樂隊現場伴奏來演唱,速度上面就很難掌握好。如果能夠做到,那麼又要恭喜了,這位愛樂者的節奏感一定是非常好的。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聽音感覺的不同。

伴奏帶從音響裡面放出來,跟現場樂隊真實樂器的聲音從音響裡面傳出來,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聽感上面的變化有時候會讓一模一樣的伴奏變得完全不同。

形象一點來說明。

聽伴奏帶演唱,即使歌手的周圍全都是音箱,給歌手的感覺仍然是比較扁平的、平面化的聲音。但是現場樂隊的伴奏,那就是被聲音完全包容的立體的感覺。

這就是所謂的“現場感”了。

這一點,在樂器上面體現得特別明顯,尤其是鼓。

順便說一下,伴奏帶裡的鼓,是沒有可能完全再現真鼓的那種音質的。錄音技術哪怕進步到了幾十年後,都沒有辦法完全錄制鼓的所有特性(包括其它樂器都是如此,鼓特別明顯)。因此,即使是再好的錄音再好的音響裝置,都無法準確還原真鼓的現場演奏。這也是葉梓羨慕譚校長的原因了,能用真鼓來直接錄音,肯定在質感上是遠遠超過合成器中的音色鼓的。

這樣一種一種樂器疊加起來,聽感上的差距就很大了。再加上現場樂隊的立體感和包容感,不熟悉不習慣的話,一聽現場樂隊的演奏首先就會嚇一跳,很難找清方向。

“現場感”的不同會讓沒有經過訓練的歌手在演唱時非常難受。

因為伴奏帶的平面感,演唱的聲音是突出在伴奏帶外面的,歌手很容易抓住自己的聲音控制自己的聲音。但是現場樂隊的包容感會讓歌手演唱的聲音混雜在樂隊聲音中間,即使將麥克風的音量調大,周圍的聲音仍然會將歌手的聲音包在裡面,歌聲的控制上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這就好像一個是對著鏡子看自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要化妝容易得很。另一個就是四周左右都是鏡子,而且在不停地搖晃,看清自己的難度倍增,化妝的難度同樣也是翻倍增加。

這樣很容易造成一個後果,就是歌手因為聽不清自己的演唱而越唱越大聲,其實在觀眾席裡聽的話,歌手的聲音已經很大很大了。這樣一來,歌手很容易將自己的聲音唱破,而且很容易嗓子疲倦。

演出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用伴奏帶演唱的歌手往往會要求音響師加大伴奏帶的音量,而使用現場樂隊的歌手,則往往需要音響師給自己的話筒更大的音量。

這就是使用伴奏帶和現場樂隊的不同之處了。舞臺上安裝的那些返聽音箱,它的作用就是專門用來讓歌手聽清自己的聲音。這也是後來科技進步以後,歌手們上臺演唱都戴著耳機的原因了。

除了上述幾點,用伴奏帶演唱與現場樂隊演唱之間的差別還有很多,詳細說明的話足夠寫上一篇厚厚的論文。不過這是一本小說而不是一本理論著作,那就等主角有機會碰上了,我們再來一一詳述。

——————————

黃智健外號“阿三”,他是申城著名的“白玉蘭樂隊”的吉他手,也是樂隊隊長。

“白玉蘭樂隊”成立已有三年,一直在大都會附近不遠的一家“老勒克”歌舞廳訓練和駐場演出。三年來,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