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主裁覺得擇日不如撞日,既然方渝來了,他就乾脆親自給方渝介紹起將要到來的對手。
這次東魯省的泉城交流團一共派出了七名廚師,裡面既有成名多年、享譽海內外的烹飪大師,也有正當壯年經常出入各種國際大賽的特級廚師,當然隊伍裡也少不了今年剛剛入會的新晉會員,可以是涵蓋了老中青三代。
雖然這次來的只是泉城烹飪協會的代表隊,但是作為東魯省的首府,泉城烹飪協會聚集了東魯菜系中最出色的一批人才,其中不乏通曉多種菜系的高手。其實都無需藉助別的菜系,光是齊魯菜系本身就已經夠博大精深了。
東魯省是華國文明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省份,從這裡誕生的儒家文化對去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樣發源於東魯省的齊魯菜系也是華國八大菜系裡唯一一個自發型菜系,號稱八大菜系之首。另外七大菜系的很多烹飪手法和習慣都是起源於齊魯菜系。甚至一些代表菜,本身就是改良自齊魯菜系中的名菜。
比如高檔宴席必備的調味品——高湯,川蜀菜系裡“蓉派”喜歡使用的奶湯和清湯就是發源於齊魯菜系。
再比如齊魯菜系中的代表菜芙蓉海參,就同時在川蜀菜系、洞湘菜系等多個菜系中存在。
齊魯菜系如此出眾和東魯省的地理條件是分不開的。《史記·貨殖列傳》稱讚東魯省是“齊帶山海,膏壤千里。”
東魯省內彙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樣性的地貌,食材品種異常豐富與均衡,果蔬、禽畜、海鮮、淡水河鮮、山菌、乾製珍品等每個類別的入菜頻率都在15間。
而與之相比,蘇楊菜系裡淡水產品一個類別入菜頻率佔了40%,川蜀菜系更是禽畜一個類別的入菜頻率達到50%。
由於適合每一種的食材的烹飪技法各不相同,如此豐富的食材品種造就了齊魯菜系烹飪技法的豐富多樣。而且東魯省還是文化大省。
早在數千年前,誕生於東魯省的聖人就已經總結出大量關於烹飪的心得,其職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追求,成為了齊魯菜系的靈魂所在。
齊魯菜系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裡,都佔據著飲食江湖的頭把交椅,幾乎成為宮廷菜、官府材代名詞。直到另外七大菜系在汲取齊魯菜系的養分一一成長、崛起後,才逐漸打破了齊魯菜系一家獨大的局面。
按近代的劃分方法,齊魯菜系被分為泉城菜、東萊菜、聖府菜三大分支。具體劃分,泉城菜又可以分為歷下派、岱素派、博山菜三派。
歷下派是泉城的主要菜系,湯菜特別講究清鮮爽口,雞鴨菜餚注重用甜麵醬調味,並以甜、鹹、醬香濃郁見長,還有醬香、醬汁、蔥醬、糖醬等味型變化。
歷下派的代表菜很多,糖醋鯉魚、油爆雙脆、奶湯蒲菜都是其中翹楚,爆炒雞丁一味還傳入川峽省,發展成為“宮保雞丁”這道川蜀菜系代表菜式。
岱素派指的是以岱山為中心的素菜和寺廟菜餚流派,其技法多受歷下派影響,以燒、炸、煎、熘、炒見長,喜用岱山盛產的各種菌類、蔬菜,色調淡雅,口味清鮮滑嫩。
因為岱山以豆腐、白菜、泉水聞名,所以代表菜就是以各種豆腐和蔬菜為主,有鍋塌豆腐、軟燒豆腐、炸豆腐丸子、燒二冬、三美豆腐等。
三派裡面,博山菜比較特殊,它與歷下菜風格相近,但由於物產、地理位置不同,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所以有些分類會把它和淄濰播獨分出來。
博山菜長於燒、炸、拔絲等技法,原料則多選肉、禽、蛋,喜歡使用醬油、豆豉調味,偏向鮮鹹,略甜,代表菜又博山酥鍋、博山豆腐箱和博山四四席等。
由於目前交流團隊的具體名單並未公佈,鍾主裁自己分析,作為泉城烹飪協會的代表,這次來的人中必然會有一位精通正宗歷下派的烹飪高手。其次鍾主裁認為很可能還會有一位擅長東萊材大廚輔助。
因為東萊菜長於海鮮製作,尤以烹製海鮮見長。相比之下,川蜀菜系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在這個方面就有然的短板,少數幾道烹製海鮮的經典名菜恰好還和東萊菜有些不清的淵源。
此外,交流團隊裡也應該少不了聖府材蹤跡,作為老牌文化強省,聖人之鄉一直是東魯人引以為豪的一點。很難想像,交流團隊會不把這一點作為主要亮點來體現。
聖府菜口味上以鮮鹹為主,製作上講究造型完整,不傷皮折骨,在掌握火候調味、成型等方面,難度很大。著名的菜餚有當朝一品鍋、御帶蝦仁、帶子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