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行遊兩地(1 / 2)

按照訂立的路線,方渝第一站直奔瀘川城。

瀘川城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物產豐富,下轄三區四縣,少數民族人口頗多。

瀘川城盛產美酒,這從它的別稱——酒城就能看出來,僅瀘川城內就有多家全國知名品牌。其中老窖酒更是華國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素影濃香鼻祖,酒中泰斗“之稱。

參與烹飪協會選拔的兩位候選人之一就來自瀘川城赫赫有名的溫氏家族。

溫氏家族祖上曾是瀘川城的大酒商,雖然改換地之後,家族一度陷入低谷。但是憑藉著過饒釀酒技藝和獨特的配方,溫氏家族又藉助發展經濟的大潮重新崛起,成為瀘川城內頗有影響力的世家。

方渝稍稍在任何一個大排檔一問,立刻就會有人出一堆關於溫氏家族的傳奇故事。

不過方渝對於溫氏家族的發展史並沒有什麼興趣,只是想知道他們擅長什麼菜餚,這一點從普通人口中就完全無從得知了。

不過方渝也不在意,既然來了就四處走走看看,總會有收穫。

瀘川不算大,但是也頗有一些美妙景色。

黃荊老林的原始風貌和紅砂岩丹霞地貌清新自然,臘肉豆花農家飯也別有特色,如果不是車程太遠,到是個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老窖旅遊區不大,基本上屬於氣味之旅,下車就是酒香,越往裡走香氣越來越甜,等進了窖池氣味又變成了酒糟酸。看完了展示瀘川洞藏文化的然儲酒洞純陽洞後,方渝品嚐一杯老窖酒就出來了。實話,高度白酒用來烹飪絕對風味獨特,但獨飲卻不是方渝的心頭好,香則香矣,感覺還是有些太烈。

仙洞險、奇、秀、美,徒步最佳,山上的懸崖飯店很有特色,不過又吃一頓豆花飯就讓方渝感覺有些乏味了。

堯壩古鎮原汁原味、古香古色,漫步在青石板的古街道上方渝感覺處處都瀰漫著舊時的市井文化和慵懶的人文氣息。聽當地人有好幾部電視劇曾在這裡取景。老師傅現場製作的黃耙和紅油羊湯讓方渝感覺不虛此校

其中黃粑的製作讓方渝頗有興趣,專門多花了一在瀘川城周邊尋訪了一遍,才逐步摸清楚這種吃的製作秘訣。

起這個黃粑,還有一個和諸葛孔明有關的故事,不過經方渝考證,應該也是後人穿鑿附會,並不可信。不過這個故事將黃粑最初的製法記錄下來,卻和方渝之前做過的豆漿飯頗有相似之處,和黃粑的現代製法大有不同。想來是當地民眾代代相傳,慢慢改進成現在的模樣。

現代的黃粑用的是釀酒的糯米混合粘粳米,再加上紅糖製作的。

兩種米分別泡漲,糯米放入傳統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趁熱倒入粘粳米磨成的米漿和適量的紅糖攪拌,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自然晾吹半個鐘頭。等紅糖米漿收汗後,就將大米糰子做成長方形的坯坨。

做好的坯坨用洗淨的良姜葉或羌活葉包成長方體,兩頭捆緊,立放在蒸籠裡,用大火蒸1個鐘頭,再改中火燜蒸1個鐘頭才算是做好。

蒸制好的黃粑色澤黃潤晶瑩,味道微甜,良姜葉或羌活葉散發出芳香味道讓黃粑更顯特色。

一般人都以為黃粑的顏色和味道是因為加入了紅糖的緣故。經過方渝在廚神空間中反覆的試驗才發現,其實黃粑的黃潤與香甜,完全依賴漫長的蒸煮。

加入米漿的糯米飯在密閉的木甑中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出現了發酵現象,分解出大量的糖分,所以糯米飯的色澤才會由白變黃,同時也越發的香糯,黃粑也由此而得名。

這就是黃粑最大的特點--本色本味皆由己出。在方渝看來,這不僅是食物的境界,也是做饒境界。

市面上買的黃粑加了太多紅糖,蒸制的時候火候不到,包裹的葉子也圖省事用的是粽子葉,生生把黃粑做成長方形的甜粽子,惹得很多外地人奇怪的問起:為什麼黃粑是紅色的。

東西做不好歸根結底還是饒問題。

離開了瀘川,方渝又來到號稱“大江第一城”的戎州。

戎州城位於三省結合部,三江交匯處,自古就是溝通東西、連線南北的重要驛站,被譽為“西南半壁古戎州”,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

湯家在戎州城也是無人不知,好些城內著名酒樓的主廚大都在湯家材產業裡學習過,有幾位乾脆就是湯家材徒子徒孫。

因為湯家在當地的影響力還要大大超過溫家在瀘川,所以方渝反倒不好四處打聽,免得被有心人盯上。

不過戎州的有名菜餚他倒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