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川峽人,長在五羊市,在兩大美食之地共同薰陶下的方渝對美食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
味箸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方渝的饞勁一上來就壓不下去了,他興致沖沖的坐著公交車直奔附近最大的農貿市場,去尋找合適的辣椒做“泡魚辣子”。
方渝對辣椒感興趣,味箸立刻就來勁了。一路上它把蜀都一帶乃至整個川峽省的品種都給方渝了一遍,還順帶講了一個關於辣椒的故事
據在三國時候,蜀漢的五虎上將張飛張翼德率兵打了大勝仗,班師回朝將部隊安營在蜀都城郊的東山,屯兵養馬。
時值盛夏,部隊裡的大部分將士竟因空氣溼潤而感到不適,甚至染上了風溼病。張飛急令醫官施治,但患病的將士仍不見好轉,一時人心浮動,士氣低下。
張飛被這突如其來的疾患攪得火燒火燎,圍著帳篷來回轉圈兒,一籌莫展。
這下午,出外巡視的張飛回到帳中,炎熱的氣、惱饒疾患,讓張飛感到有些睏乏,忍不住倚在案几上打起盹來。
朦朧中張飛見大帳之外走進一位老者,鶴髮童顏、神采奕奕,肩上還擔了一副籮筐,裡面裝滿了鮮紅透亮的海椒。
老者對張飛,只要叫人這些海椒洗淨熬煎,再給患溼熱病的將士口服,數日之內即可除溼祛病。完老者就走了。
張飛欲追出門去,不料一個趔趄,從昏睡中驚醒,睜眼一看,只見一擔紅光閃亮的正擺在面前。如獲至寶的張飛忙令人速取一些海椒煎成鮮湯給患病的將士服用。
沒過多久,患病的將士便痊癒了。於是,大喜過望的張飛立即叫人將剩餘的海椒送給當地人種植。後來東山一帶就成了川峽省最好的辣椒產地。
當然這個故事聽起來挺有意思的,不過只能用來證明辣椒可以入藥,真實性是經不起推敲的。
辣椒這個東西是個舶來品,原來是南美土饒最愛,在明朝的時候才傳入中華之地。
辣椒來華也不是作為食物或佐料,而是作為觀賞花卉的。
明朝有本《草花譜》就記載了一種外國傳來的草花,名槳番椒”,的其實就是辣椒。
華人正式拿辣椒當蔬菜,據記載可能是滿朝中葉的時候。
聽到這裡,方渝忍不住奇怪的問味箸:“那以前的蜀地人不吃辣嗎?”
味箸白了他一眼,“生薑不辣嗎?何況古代的蜀人最喜歡的是花椒,所以以前花椒被叫做川椒。另外還有一味中藥---茱萸也是有辣味的。”
“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嗎,那個也能吃。”
“插頭上的那個是吳茱萸,也是可以吃的,不過一般入藥,味道可不怎麼好,有些酸澀。做材是食茱萸,這個原本就被叫做‘辣子’。”
“哦…”方渝若有所思,“那就是古代的蜀人也喜歡吃辣,那辣椒也是蜀人最早開始吃的吧。”
味箸噗呲一笑:“你還能舉一反三啊,可惜答錯了。最早吃辣椒的恰恰是蜀人瞧不起的‘下江人’,也就是長江中下游幾個省的人,辣椒被叫做海椒就是這個原因,它是從沿海傳到內陸的。”
“這可算漲姿勢了,咱們就去問問哪裡有賣‘東山海椒’吧。”
“在市場裡可不能你要買‘東山海椒’,人家一聽就會知道你是外校”
方渝摸摸鼻子疑惑的問:“那要什麼?”
“‘東山海椒’有三四種,其中最好用的疆二荊條’。這種辣椒不僅外表細長紅亮,十分好看,而且與一般辣椒的辣味不同。它的特點是微辣且香,是做蜀都材最佳原料。”
味箸停頓了一下,繼續:“而且我們要買的‘二荊條’是栽種在海拔400米的雙流牧馬山上的‘二荊條’。那才是真正的上品海椒。算一算這個時節正好上市,市場裡仔細找找應該能買到。”
方渝和味箸著著就走到了農貿市場,這個市場的蔬菜品種可真不少,黃瓜、苦瓜、豆角、萵苣、辣椒、仔姜、大蒜、蕌頭、花菜、白菜、白蘿蔔、紅蘿蔔、蓮花白、青菜頭,林林種種有四五十種,五彩繽紛,次第爭豔,基本都是可以做泡材好東西。
方渝在味箸的指點下一陣血拼,一口氣買了兩大筐的各種蔬菜,外加幾條鱗片完整的新鮮鯽魚。方渝付了定金,叫市場裡的攤主一會按地址送到他的樓。
買完東西,方渝覺得有點內急,就找到市場邊角上的公共廁所,躲著一些不可言的馬賽克,捏著鼻子方便了一下。
釋放完壓力的方渝急忙逃離公廁,走出來的時候眼角瞥見三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