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慘案”,他更是完全屈服於日本的壓力之下,令北伐軍繞過濟南北上,眼睜睜地看著10多名中國外交官被日本人割鼻、挖眼,令人髮指地殘害了。這時的他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反蘇反共的所謂民族主義者了,他已純粹轉變為一個對外妥協、對內鎮壓的封建獨裁者,一個新軍閥,這既是國民黨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望著漸漸隱去的薄霧,愈加清晰的群山,蔣介石心有所動。他一向認為毫無隱秘的群山未必真正最美,最美的恐怕還是霧中變幻多姿、充滿神秘色彩的山巒,虛實相濟,亦虛亦實。大自然如此,人世間又未嘗不是。蔣的一生,尤其他在中國大陸的前半生,也確實忽左忽右、變化無常,這倒完全符合他的特點。
蔣介石並非一個光明磊落的政治君子,他總認為政治上的坦誠、直率是種幼稚,甚至是對政治的無知。在他日後的仕途中,他所以能叱吒風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政治上的狡詐、圓滑,兩面三刀。翻閱歷史,常使人驚訝不已。僅僅在蔣介石初攬大權至“九·一八”這幾年間,他便多次處於內外交困的逆境中,有時甚至是與共產黨和幾乎整個國民黨相對抗,但最後往往總是蔣介石僥倖取勝。最後他被共產黨趕出中國大陸,對他的一生可說是一種必然的結局。但他的圓滑善變、反覆無常,和善於進行政治投機的本領,是國民黨內無人能與之抗衡的。
蔣常對人說,世上唯孫中山對他有知遇之恩,是個真正理解他、最受他敬重的人。但實際上,他對孫中山卻遠沒有他說的那麼恭敬。他不止一次地以反對個人崇拜為名,含沙射影,直接攻擊孫中山。1924年6月24日,他在黃埔軍校對學生訓話時,公開說道:“我們革命是以主義為中心,跟著這個主義來革命,認識這個主義來革命的。決不是跟著一個人,或者認識一個人來革命的。
如果跟著一個人,或者是認識一個人來革命,那就不能叫做革命,那就叫盲從,那就叫做私黨,那就叫做把他人當奴才、走狗了。“
當時在國民黨內稱得上領袖,有崇高個人威望的人,非孫中山莫屬。對人們不把他這個暴發戶放在眼裡,他早已怒不可遏,難免說話尖酸刻薄,毫不留情,“中國人的思想習慣到如今,仍舊是幾千年前皇帝奴隸的惡劣思想。”
當時的他慷慨激昂,似乎充滿民主思想和革命正氣,給學生們一個革命者無私的面孔,既打擊了孫中山,又藉機樹立了個人威信。但日後剛愎自用,容不得別人有半點異議的蔣介石,對張學良等主張抗戰的將領不止一次地吼道:“我就是革命,反我就是反革命。”這時的他不僅不再反對個人崇拜,反而一遇機會,就大肆宣傳:無論皇帝、總統還是委員長,一國沒有領袖不行。對領袖就是要絕對服從,必要時是盲從。
他的一生常常前後矛盾,判若兩人。
還是在1924年,蔣私下不知對孫中山建議過多少次取消聯俄容共政策,主張驅逐蘇聯顧問和中共,但均未被孫中山採納。年底,孫中山病故,他便突然間像是換了一個人,對任何人再沒談過反對聯俄容共之事,反而成為聯俄容共的熱心人了。
1926年1月1日,國民黨二大在廣州召開,剛從戰場凱旋歸來的蔣介石一下成了廣州的軍事、政治明星。但這次會議期間,國民黨左派和中共佔據了統治地位。第一次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的蔣再次顯示了他縱橫捭闔、巧妙表演的過人能力。在公開的演講、集會上,他高喊著聯俄容共、擁護第三國際的口號,“左”得熾熱,“左”得令人信服。就在國民黨和蘇聯顧問們真誠地為得到蔣這樣的左派而慶幸時,他們作夢也沒想到他們正在扶起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時蔣已把眼光盯在了3個月後的“三·二○”事件上了。
3月20日,蔣介石口頭命令海軍局長、共產黨黨員李之龍將中山艦等2艘戰艦開往黃埔侯用。但李之龍奉命將戰艦開去後,蔣矢口否認有此命令,反誣中共圖謀造反,對國民黨有野心,而且國民黨右派汪精衛也與此事有關係。隨之,逮捕了他的學生李之龍及中共黨員多人,包圍蘇聯顧問寓所,解除10多名蘇聯顧問聘約。4月20日,汪精衛被迫離開國民政府,亡命法國。蔣兵不血刃地排斥了中共和蘇聯顧問,趕走了國民黨異己,登上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寶座。5月,蔣又以《整理黨務案》來限制中共在國民黨的領導人數,削弱中共的地位。
他政治手腕的高明,在他一手策劃的這次事件中清楚地展現出來。雖然“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當時震動國內外,連他自己日後都承認這是國共雙方力量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