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始終居於有利地位。兩戰場後顧之憂既除,柏林自然無恙。”
放下教鞭,白崇禧走回桌邊,說出了下文:“今日武漢,確與當年柏林太像了。長江、大別山把日本人隔成兩路、甚至3路,這就給我軍提供了分而攻之的良機。情況就是如此,只要我軍能充分發揮戰鬥效力,昔日之坦能堡就會出現在今天的武漢。”
臺下靜靜的,眾人似乎還未從白崇禧鼓舞人心的話語裡醒悟過來。蔣介石也沒再開口,但臉上卻漾出抑制不住的笑容。
蔣介石雖未完全擺脫消極防禦的舊胎,但一年來國民黨軍幾十萬官兵的鮮血多少觸動了他。能利用武漢外圍廣大的地區和無數天然屏障,應該說他在軍事上邁出了更高明的一步。
7月,國民黨百萬大軍已在長江兩岸、大別山麓部署完畢,蔣介石這才重重地透出一口氣來。這一天午後,他邀陳布雷同車來到漢陽的伯牙琴臺賞景散心。
俞伯牙和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神奇傳說,令蔣介石浮想聯翩,卻心神暗淡。今天,他苦苦追尋的權勢、地位都有了,可他有知音嗎?手下的文臣武將,個個對他唯唯諾諾,不可謂不恭,不可謂不順,但這能算知音嗎?
可一轉念,他想到了自己的特殊身份,一種“天降大任於斯人”的豪邁感,把心底湧起的淡淡的愁雲拋到九霄雲外。他掃了陳布雷一眼,解嘲似地說道:“佈雷,很多方面你就像鍾子期,啊,哈,哈,哈……”
老實、厚道的陳布雷聞言一愣。少頃,臉上浮起一縷不自然的笑。
珞珈山下的東湖,環境清幽,空氣涼爽。儘管武漢城內已是熱浪翻滾,暑氣逼人,可這兒30多平方公里湖面送出的陣陣清涼,卻使東湖成了武漢少有的避暑勝地。
6月的一天,臺兒莊功臣李宗仁上將邀了前來探訪的廣西籍故友黃紹來到湖邊,散步納涼。
黃紹外表雖憨厚,卻好交朋友,處事圓滑。幾年前,他感到兩廣湖小水淺,難施作為,便投靠了蔣介石。但他不但在蔣介石面前討到了好處,又沒傷了舊友和氣。為人處事他太精通了。與李宗仁,他一直保持著友誼。
“季寬,你不在浙省當你的父母官,跑到武漢來幹什麼?”作為主人,李宗仁先開了口。
“咳,一言難盡。德公,不瞞你說,我此番來漢,是向老蔣辭職的。”
“噢?有這麼嚴重?究竟為什麼?”
黃紹搖著頭、嘆著氣,道出了事情原委。、原來,4月間黃紹赴漢出席國民黨臨時代表大會。會間,中共駐漢代表周恩來找到了他,商談解決閩浙邊區問題。黃紹與周恩來是老相識,大革命時期兩人就共過事。年前山西抗日前線,又有過幾次接觸,私交一向不錯。兩人談得十分投機。
幾個月來,浙省局勢也確實令黃紹頭痛。此時,杭州已落入日軍之手,他把省府向西遷到了金華。可坐鎮浙省的第10集團軍司令劉建緒不顧錢塘江岸防兵力空虛,反倒抽兵包圍了粟裕、劉英的閩浙邊區新四軍。他雖對此提出了非議,但劉建緒顯然有人撐腰,並不買他的賬。
當時周恩來找他,只是想買條路,請國民黨軍網開一面,讓粟、劉部新四軍能調入敵後戰場。黃紹對此當然沒異議。從大的方面講,新四軍要抗戰,沒道理阻攔,國共合作他也有義務維護。從小的方面說,中共軍隊離開浙省,他少了一塊心病,還能名正言順地讓劉建緒的國軍抽出身來,專門對日作戰。
他當下拍著胸脯就答應了,回浙後,他透過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與劉建緒達成了默契,由他作中間人,親自跑到平陽與中共代表吳毓、黃昂等人商談,最後達成四項協議:一、所有閩浙邊區的武裝部隊全部撤走,赴蘇皖敵後去擔任遊擊工作;二、劉英、粟裕的部隊由浙赴皖時,國民黨軍隊及地方團隊不予為難,並予以補給上之方便;三、該部留在後方的家屬,政府保證其安全,但不能有政治活動;四、准許該部在麗水或溫州設立辦事處。
大功告成,黃紹高高興興地返回了金華。不久,劉、粟率部由平陽、瑞安、麗水各縣邊境抵達麗水上游的大港頭鎮集中,準備深入蘇皖敵後。在粟裕的盛情邀請下,黃紹還親自前去作了番熱情激昂的講話。但他作夢也沒有想到,他的此舉卻沒能逃過一個重要人物的眼睛。
6月,蔣介石一封電報發到金華省府,指責他的浙政“聲名狼藉”,要他好自為之,“切實注意”。他想不通究竟有什麼地方得罪了老頭子,自然不服氣,更不理解。當下驅車來到武漢,向蔣提出辭呈。職未辭成,但蔣介石的一番話卻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