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似乎很好,邀李志強參觀了他的菜園、果園,從一棵桃樹上擷下幾個大桃送給李志強,並口佔四句詩相贈。多年以後,當李志強有可能和人談起這件往事的時候,她已經年邁體衰,只能回憶起後面兩句:

平生戎馬無暇日,

老來偷閒學種桃。

這兩句詩雖為自嘲,也確是彭德懷這一段生活的一個側面。使人不禁想起南宋曾舉兵抗金的詞人辛棄疾晚年退閒後的名句:“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為了給以後回鄉生產自食其力做準備,彭德懷在吳家花園買了不少土壤學、栽培學等農業技術書,又拜附近果園的農藝師劉富先和孟瑞祥為師,學習果樹栽培嫁接技術。吳家花園在幾年內改了觀,除有麥地、菜畦、魚池,還種了桃、梨、核桃、蘋果、葡萄、柿子各種果樹。他計劃把北方能生長的果樹都引進吳家花園做實驗,他和13歲就學藝、曾培育出秋香、燕紅等著名蜜桃品種的園藝師劉富先結下友誼,常相過從。不想,這一非政治性的友誼,也使劉富先在以後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關押了一整年。

吳家花園的歲月悠長又匆促地過去了。在漫長的冬夜,彭德懷也常常看小說,讀歷史,特別喜歡讀人物傳記。他不再說自己是張飛,而常說:“我就像明朝的于謙。”

于謙在明朝曾官至兵部尚書,當北方民族瓦剌兵臨明都北京城下之際,他受命於危難,舉兵抗擊,使局勢轉危為安。于謙為官清廉,性格耿直,生活簡樸,不阿附權貴,後為瓦剌反間計所中,被明英宗以“意欲”罪殺害。《明史》載於謙被抄時:“家無餘資,蕭然僅書籍爾”。

彭德懷十分喜歡于謙那首有名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幾次對侄女彭梅魁、彭鋼說:“我死後什麼也不要留下,一身清白。”

第四節 “也許真理在你那邊”

1965年3月,美國出兵越南。中共中央在4月12日發出關於加強戰備的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準備應付最嚴重的局面。9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同意第三個五年計劃“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佈局”的方針。沿海為第一線,華中為第二線;第三線是指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3省,為全國的戰略後方。

毛澤東認為,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彭德懷、黃克誠、習仲勳等人不宜留在首都,提議分配他們到外地,掛職下放。

彭德懷專案審查委員會通知黨校派人去和彭德懷談話,瞭解他的學習情況。

7月7日,高階黨校賈震等3名副校長一起來到吳家花園。

彭德懷簡單回答了過去的學習情況,話一下跳到了廬山會議:

“黨校的人對我說:”你學中國政治經濟學應聯絡你在廬山會議上的一些問題。‘我就是那封信寫壞了,不寫那封信,主席會改的。總的說來,那封信可以不寫,但是按我這個人來說,當時不能不寫!“

彭德懷說得聲色俱厲:“對廬山會議我沒有意見,也可以教育人,就是有兩條我硬是不能同意,一條我沒有和外國人搞顛覆活動。我這個人倒是有孤立主義,還有民族主義,一向反對外國人,和外國人談不來,也不認識一個外國人。”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敲茶几,茶几震動起來:“如果查出有什麼叛國活動,按國法辦!”“還有一條,說我搞小集團活動,我歷來沒有,也未想到,請中央去查,如有,按黨紀處理!”

彭德懷提高了嗓子:“十中全會以後,什麼檔案也沒有了,我現在好像是一個脫黨分子,我不會像高崗一樣去自殺。我這個人不會開小差,最好到農村蹲點,到基層去做點工作。現在我想到雲南或貴州山區農村去……那裡沒有外國人。”

談話進行了一個多小時,事後由賈震等3人回憶追記上報毛澤東、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成員和中央專案組負責人。

9月7日,彭德懷、習仲勳專案委員會常委開會研究今後工作,康生在會上講話說:

“中央最近分配這些人(彭、黃、習)的工作,我們瞭解有兩方面:一方面更便於我們審查他們的活動,所以我們不要鬆氣(有人插話:他們一出去,就會叫);二方面還表示希望他們轉過來,轉不轉過來,全看他們自己。”

9月11日上午,高階黨校副校長賈震又到吳家花園,通知彭德懷:中央有人和你談話,現在就請你去人民大會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