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談到公社食堂,周小舟告訴彭德懷:公社食堂沒有給群眾帶來什麼方便,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費。

周小舟還認為,供給制窮的時候不能搞,富裕的時候也不能搞。

聽著周小舟的介紹,彭德懷發現,湖南的情況和他在甘肅河西走廊看到的情況是那樣的相似。他更感到這次回鄉做調查的必要。

為了便利於聽到群眾的真實反映,彭德懷沒有住招待所,而是住進了彭家圍子自己的舊居。到家鄉的當天晚上,鄉親們都來看望,老人、婦女、孩子,擠了滿滿的一屋,問長問短。彭德懷向鄉親們宣傳中共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詢問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情況。在公社和大隊幹部座談會上,當有的幹部談到今年糧食大豐收,吳公塘生產隊畝產過千斤時,彭德懷未敢輕信。他立即同幹部們步行數里來到吳公塘田邊,打著手電筒,蹲下身來,拔起一兜禾茬,數著一兜禾上有多少株稻穗,每個穗上大約有多少顆稻穀,細心計算著每畝地的產量。他對幹部說:“我最近看過不少地方,有的講畝產幾千斤,上萬斤,吹得很厲害。老實說,我是有懷疑的。我們當幹部的,辦事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搞浮誇。”

聽公社幹部說,他們公社的鍊鐵廠出了640多噸鐵。彭德懷就去看了公社鍊鐵廠。情況和他在別處看到的一樣,是“大兵團作戰”。事後,彭德懷跟公社幹部算了算賬:為了煉那麼一點鐵,集中公社、大隊全部勞力運料,丟開農業生產,讓稻穀爛在地裡;為了解決燃料問題,拆毀了社員許多住房,砍伐了大片山林;為了收集原料,連社員的農具和做飯的鐵鍋都砸了……這是多麼大的代價呀!彭德懷對幹部和社員說:“過去技術落後,民間需要製造農具用這種小土爐鍊鐵。現在大規模這樣搞,看來不是好辦法。”

在烏石學校,彭德懷看了教室和教員們的宿舍,嚐了學生們的飯菜;在趙家弄子大隊,彭德懷參觀了裝置十分簡陋的幼兒園;在許家塘大隊敬老院,彭德懷和幾位少年時代的夥伴進行了親切交談,得知他們每餐每人只能吃到二三兩米(16兩一斤),數九寒天老人們還睡在光光的篾席上,連褥單都沒有,被子也破爛不堪。彭德懷緊鎖著眉頭忍不住說:“這叫什麼敬老院、幸福院!”

他捐了200元錢給幼兒園,為孩子們買一些生活必需用品。還捐了200元,讓幹部給敬老院添置些鋪墊。

對家鄉的考察,使彭德懷對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鍊鋼鐵中的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瞭解,也給他增加了更大疑慮。

故鄉之行,使彭德懷感觸最深,讓他最感不安的另一件事情是農村幹部的領導作風問題。許多鄉親們向他反映,由於上邊給的任務又重又急,基層幹部的領導作風也就越來越壞。不講民主,強迫命令,隨便打人、罵人、捆綁人的現象,相當普遍,而且愈來愈嚴重。彭德懷想起了在延安、在太行山的歲月。那時的幹部和群眾,軍隊和群眾,甚至領袖和群眾,關係是何等親密啊!真是血肉相連、魚水關係。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了!他為這種變化而深感痛心。

離開家鄉彭家圍子時,彭德懷殷切地叮囑前來為他送行的幹部:今後再不準搞瞎指揮,不準搞浮誇,不準說假話,不準強迫命令,不準打人罵人,不準罰口糧,不準拆毀社員房屋,不準砍伐山林。20多年以後,在彭德懷早已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當地幹部和群眾對他當年規定的“八不準”,還記憶猶新。

直到返回北京中南海,農村幹部的作風問題,仍然令彭德懷放心不下。過了3個月,他藉著退還給生產隊蜂蜜折款的機會,又寫了一封長信,寄語烏石大隊的幹部。信中說:“回到北京住地,數星期以後,才發現你們送我一瓷壇蜂蜜。這是烏石生產大隊全體人民的勞動果實。我對中國人民和鄰友們無多貢獻,吾心為之不安,深感慚愧。擬將原物奉還,又不便投寄,約折款30元,請予查收,交大隊投入副業生產。”接著他寫道:“搞好生產,增加收入,是領導和群眾的共同要求。既然領導與群眾願望相一致,就應當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例如,長遠計劃與年度的具體工作安排,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去擬製。擬製以後又必須同群眾反覆研究,反覆商量,取得大多數群眾的支援和擁護。對於不同意的那部分群眾,還需要耐心地不斷地進行教育。長遠計劃也好,年度工作安排也好,如果不認真發動群眾,反覆討論,取得多數群眾的認識一致,計劃和安排即便是正確的,也難以完成各項任務。何況少數負責同志缺乏與群眾商量的精神,得不到群眾的熱情支援,工作任務當然要遭到挫折。”拳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