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這次大規模“掃蕩”——“C 號作戰計劃”,歷時30餘日,終未達到摧毀太嶽、太行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總部、一二九師師部的自的。

沒有誰比彭德懷更深切、更痛心地感到左權犧牲的損失。誰來彌補這個空缺呢?

在彭德懷案頭擺著一份電報,短短兩行字,使這個問題似乎成為不必要。這是7月14日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從延安發來的,詢問彭德懷:“中央曾有一電,提出前總機關轉移晉西北的問題,徵求你的意見,收到否?你的意見如何?請復。”

彭德懷雖然還沒有收到中央的電報,但中央提出總部轉移晉西北,無疑是考慮敵後的困難局勢,顧慮總部的安全。他沒有想錯。

7月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說:“今明兩年內,敵後鬥爭將異常殘酷,我們要更善於熬過困難才能避免極大的損失與犧牲。敵人‘掃蕩’多注意摧毀主要首腦機關。此次襲擊,左權陣亡就是極大的教訓。”我們認為總部有移晉西北之必要。“”此種移動並未脫離敵後,對外是有理由說明。如不移動而受損失,則影響甚壞。“

總部和北方局被襲,左權和多名重要負責幹部犧牲,是抗戰以來八路軍首腦機關遭受的最大一次損失。彭德懷痛心反省,總結教訓:對敵人在戰術上的高度靈活變化估計不足;5月以來,總部集中注意於敵對冀中的空前殘酷的“掃蕩”,對敵人同時發動對太行區的突襲警惕不夠;總部、北方局機構與年俱增,非武裝人員過多,根據地邊沿民眾發動不充分,民主建政與減租減息工作不落實……

彭德懷向中央如實報告華北敵後特別是河北平原的嚴重形勢。在6月15日給中央書記處的報告中說: “敵後戰爭空前緊張,平原根據地之主要地區已變為游擊區。軍事力量與地方幹部嚴重損耗。山嶽地帶根據地在敵‘蠶食’‘三光’政策的‘掃蕩’摧毀下,有重大部分的緊縮。”但同時,反蠶食鬥爭、武工隊工作亦在有成效地開展:“這種積極防禦政策,近兩月在太行已取得顯著成績,山嶽區基本停止了飛速緊縮的現象。這表明敵後鬥爭堅持到勝利完全可能。但力量削弱、根據地緊縮也不可避免。”為應付嚴重環境,他向中央建議野政與北方局機關合並,同時提出:“北方局直屬單位過多,我個人兼職過多,能力固不勝任,精力亦難持久,如在嚴重環境發生意外,即會領導脫節,使工作受到損失。”彭德懷向中央提出3個來前方工作的參謀長人選:兼備文韜武略的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葉劍英;能征善戰,剛從蘇聯養傷回國,也恰恰是36歲的林彪;黨性堅強、熟悉敵後情況的抗日軍政大學校長滕代遠,等候中央的答覆。

總部被襲後,劉少奇從中原返延安路過華北,根據沿途瞭解的情況,對華北的群眾工作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劉少奇認為華北的群眾發動不夠,減租減息不徹底,在敵佔區表面應付敵人、實際為抗日工作的村政權不應叫“兩面政權”,而是非法鬥爭和合法鬥爭的結合;彭德懷則認為,在敵佔區不存在合法鬥爭的形式,是我們利用敵人的組織來欺騙敵人、發展自己,只能是“兩面政權”。儘管他們之間對工作估計和對“兩面政權” 的提法存在不同的看法,原則上,彭德懷接受了劉少奇的批評,決心以總部所在的麻田為點,深入開展減租減息,使廣大貧苦農民經濟狀況得到實際的改善,把根據地建立在更堅實的群眾基礎上。

彭德懷從各方面考慮怎樣扭轉局面,怎樣戰勝敵人,但沒有考慮總部後撤的問題。

中央鄭重地提出總部遷晉西北,又十分著重地徵求他的意見,他必須排除一切感情因素,完全冷靜地估計形勢、權衡利害,對這個明確的問題作出明確的答覆。

“誰能熬過最後的五分鐘,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這是延安《解放日報》1942年7月17日社論《外強中乾的敵奇襲戰術》中的一句話,彭德懷深信黑暗的時刻即將過去。儘管敵猖狂愈甚,敵後的鬥爭正在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深入,轉機就要到來。

在延安棗園,朱德、毛澤東等人一直等著彭德懷的回電以定大局。毛澤東十分著急,和朱德、工稼祥研究一陣,於7月15日再電催問。同時,答覆關於代替左權的人選問題:“林病仍重,不能工作,葉不能離開軍委,總部參謀長以滕為宜。”

16日晨,毛澤東收到彭德懷詳細陳述關於總部問題的覆電:彭德懷提出:如對外及實際還須保留集總,移晉西北只是為了避免損失,八路軍總部仍在晉東南為宜。列舉了幾個理由:

1)華北山區最大之太行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