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2 / 4)

小說:彭德懷傳 作者:蝴蝶的出走

論志願軍入朝方案和更換武器裝備、後勤供應及組建指揮所等問題。朱德總司令參加了會議並講了話。

關於彭德懷指揮所設立的位置,毛澤東的意見,為保證安全,免遭敵機轟炸,可設在鴨綠江北岸一個隱蔽位置。但彭德懷不同意,他主張過江入朝,與金日成在一起,以便協調兩軍,統一指揮作戰。對於志願軍出國前後的宣傳報道問題,彭德懷向主席建議:“在戰鬥打響之前,應絕對保密。打響之後,新華社在報道和廣播方面也應注意分寸。要設法轉移敵人的視線,使其產生判斷上的錯覺,以便我軍各路部隊迅速隱蔽過江,取得戰鬥的主動權,力爭初戰的勝利,以提高士氣,穩定人心,扭轉被動局面。”

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釋出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轄十三兵團及所屬之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及炮兵一師、二師、八師。須立即準備完畢,待命出動;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以東北行政區為總後方基地,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並負責保證之。同一天,毛澤東將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將出國援朝的事項致電中國駐朝大使倪志亮轉告金日成,請他派人立即前往瀋陽與高崗、彭德懷會晤。

1950年10月8日上午,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命令與高崗率臨時指揮所人員乘飛機到瀋陽。同日,中共中央根據事先與蘇聯方面的協商,派周恩來秘密飛往莫斯科會見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商談購買蘇方武器裝備和蘇聯出動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問題。

10月8日黃昏,金日成派朝鮮內務相樸一禹來到瀋陽與高崗、彭德懷會談,樸一禹轉達了金日成首相要求志願軍迅速出動,首先控制咸興和新安州的意見。9日上午,彭德懷和高崗在瀋陽召集志願軍軍以上幹部開會,宣佈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彭德懷在會上講話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宋襄公’,他不會愚蠢到等待我們擺好陣勢才來。敵人是機械化部隊,有空軍和海軍的支援,進攻速度很快,我們要和敵人搶時間。中央派我到這裡來,也只是三天前才決定的。”彭德懷要求各軍克服困難,在10天之內,完成一切出國作戰的準備工作。

在會議上,各軍幹部最擔心的是在出國作戰時有無空軍支援。於是,會議還在進行中,9日11時彭德懷和高崗就急電毛澤東詢問:“我軍出國作戰時,軍委能派出多少戰鬥機和轟炸機掩護?何時能出動並由何人負責指揮?盼速示。”

這時,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總兵力達40萬,擁有各型飛機1000多架(海軍飛機除外),各型軍艦300多艘。其先頭部隊13萬餘人越過“三八線”,繼而分兵多路向中朝邊境推進。麥克阿瑟再次向朝鮮人民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人民軍立即放下武器,停止作戰。10月10日下午4時,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轉交了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致中國外交部部長周恩來的電報,稱:“如果北朝鮮不願放下武器,那麼‘聯合國軍’統帥將無他途可循。”當日深夜,金日成緊急召見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臨時代辦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表示:“我們決不會放下武器,決不會投降,我們要抵抗到底。”

彭德懷面對危局心急如焚。為使志願軍在地面兵力上佔絕對優勢,以保初戰獲勝,當日,他在和十三兵團領導人鄧華、洪學智等詳細研究了志願軍入朝部署方案後,致電毛澤東說:“原擬先出動兩個軍、兩個炮師。恐鴨綠江鐵橋被炸燬,不易集中優勢兵力,失去戰機。故決定將4個軍3個炮兵師全部集結江南待機殲敵,改變原定計劃,妥否盼示。”毛澤東回電同意。彭德懷又深感8日在瀋陽與樸一禹的匆匆會談,內容不夠詳細具體,於10日20時,再電請示毛澤東,他擬於11日渡江赴德川與金日成面商。

10月11日,彭德懷率領臨時指揮所人員抵安東。不顧連日疲勞,翌日即前往鴨綠江北岸察看渡江地點,聽取駐軍領導彙報部隊渡江準備情況。晚上突接聶榮臻電話,說情況又發生了變化,蘇聯方面表示空軍未準備好,暫無法支援中國志願軍入朝作戰,要彭德懷火速回京開會。緊接著毛澤東來電指示十三兵團各部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要高崗、彭德懷翌日回京。於是,彭德懷12日深夜又乘火車由安東返瀋陽。

10月13日中午,彭德懷和高崗回到北京。下午,毛澤東在頤年堂主持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對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