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活動一結束,彭德懷又全神貫注地考慮三年建設計劃的落實問題。10月4日,中央派專機接他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討論研究派志願軍支援朝鮮的抗美戰爭問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派彭德懷率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決定,肩負全國人民的重託,率領英雄的中華兒女,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位剛卸戰馬,指點江山的大將軍,來不及向其他西北黨政軍領導交代工作,也沒有時間向中央負責人彙報西北經濟建設的設想,甚至顧不上同他的夫人浦安修告個別,又踏上硝煙瀰漫的抗美援朝新徵程。
第20章 受命援朝
歷史的程序常常出人意外。彭德懷建設大西北的宏願剛剛起步,就被髮生在朝鮮半島的激烈戰爭打斷了。隨著這場戰爭的發展和演變,他征衣方解,又不得不奉命率師跨入一場驚心動魄的國際戰爭風雲之中。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向東南伸入黃海與日本海之間,三面環海,背連大陸,地形狹長。1910年8月,朝鮮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蘇兩國商定,在朝鮮半島上以北緯38度線作為兩國軍隊對日軍進攻和受降範圍的臨時分界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朝鮮人民從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獲得解放,美、蘇兩軍遂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駐紮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地區。1948年8月15日,朝鮮南部在美國的扶持下單獨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朝鮮北部也於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三八線”成了南北對立的界線,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南部“大韓民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南北矛盾日益加深,政治和軍事磨擦日益尖銳,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凌晨爆發了內戰。
戰爭爆發後,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宣告,宣佈他已命令美國駐遠東部隊對南朝鮮軍隊提供“掩護”和“支援”,公然入侵朝鮮。又命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中國的臺灣海峽,侵佔了中國的臺灣。在此嚴重的形勢下,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表講話,指出:“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中國人民既不受帝國主義的利誘,也不怕帝國主義的威脅”。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發表宣告指出:“杜魯門二十七日的宣告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
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緊急決議組成“聯合國軍”①,授權“由美國指派司令官”統帥聯合國軍去協助南朝鮮政府軍作戰。7月8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①為“聯合國軍”總司令。
由於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半島局勢日益複雜和嚴重。
為了應付朝鮮戰場可能發生的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於7月7日主持召開“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決定立即組建東北邊防軍,開往與朝鮮相鄰的鴨綠江以北地區佈防待命,以備支援朝鮮和保衛中國邊境的安全。
8月中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人民軍解放了南朝鮮約80%的地區。進到洛東江邊時,在美國陸、海、空軍和南朝鮮軍的阻擊下,雙方形成膠著狀態,人民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利。
毛澤東估計朝鮮戰局會發生重大的曲折變化,於8月27日給彭德懷發去一電,說:“德懷同志,為了應付時局,現須集中12個軍以便機動(已集中了4個軍),但此事可於9月底再作決定,那時請你來京面商。”
從朝鮮人民軍進攻到南朝鮮南端的洛東江一帶後,遠在中國內地的彭德懷就對朝鮮局勢表示不安,說:“這樣向南打下去可能會出問題。”②
不出所料,“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從日本和太平洋地區集中7萬餘兵力在海、空軍的運送、掩護下,於9月15日在朝鮮的西海岸仁川港登陸,將朝鮮人民軍的後方交通線攔腰截斷。此時,在洛東江佈防的美軍和南朝鮮軍隊約10個師,配合仁川登陸部隊向北反攻,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人民軍腹背受敵,後方供應斷絕,遭受嚴重傷亡,被迫後撤。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乘勝前進,於9月28日攻佔漢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麥克阿瑟:假設俄國人或中國人沒有宣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