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連續八晝夜迅猛追擊,向南推進了80—110公里,但因敵軍主力不戰而退,只殲敵人1。9萬餘人。彭德懷分析,敵人顯然是企圖誘我南下,造成中朝軍隊後方供應困難,側翼暴露,以便其利用海空優勢,重演仁川登陸。乃於1951年1月7日夜斷然命令左、右縱隊各軍自8日起停止追擊,佔領有利地形,嚴陣以待,防敵反撲。第三次戰役即告結束。
中朝聯軍一連串勝利的訊息,由新華社即刻廣播到全世界,中朝兩國人民走上街頭,熱烈歡呼。1月5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大字標題:《朝中軍隊發起新攻勢,光復漢城向南急進》,同時,刊載通訊《午夜的歡聲——記北京大學同學慶祝漢城光復大遊行》和社論《祝漢城光復》。1月6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大字標題:《中國各民主黨派致電朝鮮人民:“祝賀光復漢城大勝利!”》,同時刊登大幅照片《北京市學生、工人、婦女慶祝漢城光復》;1月7日,又以頭條大字新聞刊登《全國各地人民歡慶漢城解放》的報道。
身為中朝聯軍統帥的彭德懷,從收音機裡聽到國內人民歡慶勝利的訊息後,卻感到寢食不安,又喜又愁。祖國人民為志願軍取得的勝利表現如此高興,這對志願軍指戰員是極大的鼓舞;但他感到國內對志願軍在朝鮮前線面臨的嚴重困難並不瞭解。他對政治部的工作人員說:“新華社不應該這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報道光復漢城,因為敵我力量並沒起明顯的變化,這次我軍雖然前進了一百多公里,但未能大量殲滅敵主力部隊,我們是一軍(陸軍)對敵人三軍(陸、海、空軍),敵人的武器裝備佔絕對優勢,放棄漢城不過是應急措施,肯定還會反攻的,目前我軍並無力防守,如果敵軍重佔漢城,我們可怎麼向祖國人民交代呢?”
以後,彭德懷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關押受審中,曾就當時他為什麼決定中朝聯軍停止追擊一事寫道:“我軍將敵驅至‘三七線’後,敵改變計劃,從日本和國內抽調新生兵力共約4個師,又從歐洲抽調老兵補充部隊,集結在洛東江的預備防線。從東線戰場方面撤退之兵力,亦集結於洛東江。總之,敵軍一切一切都在誘我南進攻堅,待我軍疲勞,消耗殆盡,再從正面反擊,從側翼登陸截擊,以斷我軍歸路。志願軍入朝後,不到三個月,連續經過三次大戰役,又值嚴冬,全無空軍掩護,也未曾休息一天,疲勞之甚可以想見。戰鬥的和非戰鬥的減員已接近部隊的半數,急需休整補充,準備再戰。”①
彭德懷果斷地命令部隊停止追擊,已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戰略決策,但蘇聯和朝鮮方面都有人表示不解。他們看到敵人南逃,認為只要中朝聯軍繼續向南追擊,美軍很快就會退出朝鮮半島。而此時,在中朝兩軍內部輕敵速勝的觀點也在迅速增長,一些人議論:“美軍要速逃,美軍要撤退”、“由北向南,一推就完”、“快打,快勝,快回國”等等。
針對這種局勢,金日成於1月10日到君子裡中朝聯軍司令部,與彭德懷討論中朝聯軍繼續向南追擊問題。經彭德懷詳細彙報志願軍面臨的困難後,金日成和彭德懷取得了一致的意見。雙方決定軍隊就地休整補充,召開中朝兩軍高幹會總結經驗以利再戰。蘇聯駐朝鮮大使得知會談的結果,向斯大林報告,說彭德懷“右傾保守,按兵不動,不乘勝追擊”。與此同時,毛澤東同意彭德懷的意見並將朝鮮戰場的情況電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回電蘇聯駐朝大使說:“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今後一切聽彭的指揮。”並稱贊彭德懷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
李奇微誘中朝聯軍南進不成,即改變了作戰方案,急速進行調整部署,將其在第一線地面部隊增至25萬餘人。為了查明中朝聯軍陣地情況,李奇微乘飛機在上空進行偵察,發現中朝聯軍前進到“三七線”後,運輸線延長,物資補給更加困難,認為:“中共部隊已不能有效地進行作戰,短時間內不可能發動進攻”:“中國士兵雖有英勇頑強的鬥志,但他們致命的弱點是:沒有飛機、沒有重炮、沒有後方供應的保障,每個士兵隨身攜帶的乾糧,只能吃五至七天,不可能連續作戰。”於是他積極準備重奪漢城。
1月25日,彭德懷在君子裡中朝聯軍司令部主持了中朝兩軍高幹會議。金日成出席了會議。中共中央特派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高崗由國內趕來參加。這是中朝兩軍高階幹部第一次相聚交流經驗的會議,也是慶祝一、二、三次戰役勝利的大會。會議正進行中,“聯合國軍”完成反攻部署。於1月25日開始,在大量空軍的支援下,以步兵、坦克組成的多路縱隊,對中朝聯軍陣地進行大規模反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