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援部隊應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速戰速決。彭德懷把這個“圍城打援”的方案報告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迅速得到批准。
彭德懷在部署攻打宜川的同時,即著手進行打援的準備。他依據偵察的材料,分析敵軍從黃陵、洛川等地增援宜川,可能走三條路線:一條是經瓦子街到宜川。這是條公路,便於大部隊機動,距離近,增援快,可迅速解宜川之圍,但有遭野戰軍伏擊的顧慮;二是經石堡(黃龍)到宜川。雖也是一條公路,但路況差,距離遠,不利速援;三是沿第一條道路以北的進士廟梁到宜川,這是條山間小路,地形複雜,翻山越嶺,行動緩慢,重武器不易透過。
敵人究竟會走哪條路呢?彭德懷在野戰軍司令部全神貫注地估量著,象是問自己,又象問其他同志:“來不來呢?可能從哪條路來呢?”一科副科長接著他的話茬說:“敵人膽小,我估計不敢走小路。”彭德懷說:你這個估計基本正確。根據敵軍過去的作戰行動規律,劉裁從自身的安危出發,是會走小路的。但下命令的是胡宗南,而劉裁上次增援清澗時來得慢,受了處分。這一次他一定要走得快,要走公路。彭德懷進一步分析,胡宗南要兼顧守軍與援軍,經瓦子街往宜川,既近且好走,可以達到迅速解圍;此人又主觀成性,對下驕橫,必然命令劉裁經第一條道路馳援。因而決定把部署打援的重點放在第一條路線上。另一方面,也準備“如敵不援,則奪取宜川后繼續南進,奪取韓城、白水、合陽、大荔等城”。決心下定,彭德懷風趣地說:“圍城打援,釣大魚。我們釣劉裁,釣來釣不來兩種可能。劉裁只要進來,就別想出去。”按照圍城打援的作戰意圖,西北野戰軍主力於1948年2月12日,分別由志丹(保安)、米脂、綏德、清澗地區向南開進。16日到達甘谷釋、延長待機地域集結,進行戰役準備工作。同一天,第一縱隊由晉南曲沃地區西進,準備由禹門口渡河,參加宜川地區作戰。2月20日,彭德懷和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聯名發出宜川戰役“進字第一號”命令,令各縱隊於24日到達指定位置。命令所作的兵力部署,構成三個殲敵方案,不論增援宜川的敵軍是取道瓦子街或經石堡(黃龍),或者走進士廟梁,野戰軍均能從所在地區出發,進入預伏區,合圍殲滅增援之敵。為了不暴露野戰軍的企圖,彭德懷把打援部隊集結於離預伏地區20多里之外,待確實弄清敵情後,再令各縱隊以急行軍進入伏擊地區。按照野司的部署,第三縱隊和第六縱隊的任務為“協同殲滅宜川守敵,奪取宜川並準備打援”,於24日完成對宜川城的包圍。27日,佔領了宜川外圍主要據點。準備打援的第一、第四縱隊也於23日到達瓦子街以北進攻的出發位置。同日夜,王震率領第二縱隊開始由禹門口強渡黃河,集結於宣川以南約50裡的屹臺街附近。
西北野戰軍包圍宜川后,彭德懷帶了副參謀長王政柱和幾個參謀、警衛人員,到城北的塬上觀察城內外敵軍的防禦工事。由於城郊煙霧繚繞,看不真切。彭德懷說:“咱們再往前走走。”他邊說邊走,一直走到敵軍的炮火射程以內。忽然有一發炮彈在離他十幾米處爆炸,彈片從他頭頂飛過,塵土落滿全身。彭德懷罵了一聲:“耍什麼威風,你們很快就要完蛋了!”他轉過身對王政柱詼諧地說:“敵人的炮鏡比我們的望遠鏡強,我沒看見他,他倒看見我了。”在阻擊打援打響前,他又同副司令員和各縱隊首長,到瓦子街一帶察看地形。
瓦子街是洛(川)、宜(川)公路咽喉。由此到宜川西南的鐵籠灣,長約15公里。在狹窄的公路兩側,山高坡陡,溝深谷狹,遍佈梢林,便於野戰軍隱蔽集結,進行野戰。彭德懷察看地形後十分滿意,說:“敵軍如走這條路,可打他個措手不及。這真是殲敵的天然好地形啊!”但直到深夜,他仍在反覆推敲作戰方案,檢查是否有什麼漏洞,還將身旁剛到職不久的副司令員趙壽山推醒,問:“你看還有什麼漏洞沒有?”趙壽山回答說:“嘿!就看胡宗南肯不肯往裡鑽了。”
這時,在西安綏署的胡宗南,正接連收到守宜川的二十四旅旅長張漢初的電報,呼救求援。胡宗南又一次低估了西北野戰軍的力量。據當時繳獲的劉裁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部命令和通報等材料,胡宗南認為彭德懷只有5個縱隊,部隊經連續作戰傷亡大,又無重炮,不能攻堅。他判斷二縱隊渡河後必先奪取韓城、合陽,不可能用在宜川方面。其餘4個縱隊,可能以3個縱隊的兵力圍攻宣川,只有1個縱隊用於阻擊援兵。因此,胡宗南命令張漢初依據宣川的險要地勢和鞏固工事,堅守待援,令劉戳率整編第二十七、第九十師理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