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和必要準備。
第18章 外線殲敵
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到1947年12月,處於外線作戰的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陳(賡)謝(富治)三路大軍完成了在中原的戰略展開。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開闢了廣大的中原解放區。內線的華東、晉冀魯豫、晉察冀及東北等戰場的解放軍,在反攻與進攻作戰中,收復了大片失地,擴大瞭解放區。迫使國民黨軍隊進一步向點線收縮,重新劃分綏靖區,實行分割槽防禦。胡宗南也先後從陝北調3個師至潼關及其以東地區,連同整編第六十五師統歸裴昌會指揮,企圖配合顧祝同集團打通隴海路和平漢路,與解放軍逐鹿中原。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經過9個月作戰,殲滅蔣介石正規軍6。1萬人,非正規軍1萬餘人,迫使胡宗南部困守一些點線,採取“機動防禦”部署,陷入被動地位。這時,陝甘寧解放區失地己大部收復,與晉西南解放區相聯結,支援前線的能力有了提高。野戰軍增加到7。5萬餘人。敵我兵力對比己由約十比一變為五比一。雖然敵大我小的形勢仍然存在,但西北野戰軍己開始掌握戰場主動權。在大量殲滅敵人和新式整軍的基礎上,執行中央軍委關於舉行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敵的主客觀條件完全具備了。
1948年1月在野戰軍司令部討論戰略進攻方向時,彭德懷提出轉入外線作戰,有北攻榆林、西出隴東和南出陝中三個方向可供選擇。他發揚軍事民主,鼓勵大家各抒己見。與會者紛紛發言,有的建議打延安,說收復延安政治影響大;有的說應向隴東出擊,打擊“二馬”還有的主張直插關中,捅胡宗南的老窩去。彭德懷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議,在聽完議論後說:敵人在延安盤踞近一年,修築了堅固的工事,又有1萬多兵力守備,攻打延安要付出較大的傷亡代價,還不到火候。向隴東出擊,路上缺乏糧食;同“二馬”騎兵打仗,可能打不成殲滅戰,胡宗南的力量又沒有消耗,兩頭一夾擊,我們就會打消耗戰。他走近地圖,在延安以南一帶的地圖上畫了一圈,說:胡宗南在宜川、韓城一帶的工事雖強,但比延安差,且兵力不足。黃龍山道路崎嶇難走,如敵人增援,便於我們伏擊。現在敵人佔據黃河渡口,如我們利用的好,就會出其不意來一支奇兵(指當時在山西的王震第二縱隊)。他分析了敵我態勢,權衡了各種利弊,提出向延安以南出擊,插到敵人後方去,向黃龍山進軍。認為鹹榆公路和黃河西岸的中間地帶,是實施戰略進攻的最好方向。彭德懷畫龍點睛地說:我們是打宜川、調洛川(敵人);殲滅劉裁,收復延安。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南出陝中,向黃龍山進軍確是把握全域性,高瞻遠矚的一著好棋。1948年1月下旬,彭德懷和張宗遜致電一、三、四、六各縱首長:派副旅長或參謀長,率有力偵察部隊附測繪員,到延安以南進行敵情、地形偵察,繪製敵軍配備要圖,捕捉俘獲逃兵,搞清敵人的實際兵力及位置,向野司報告,要求在2月10日前完成一切出發準備。
當時,胡宗南集團以整編七十六師一部守備韓城及禹門口,阻擋在晉南的第二縱隊西渡;以其第二十四旅防守宜川;以整編第十七師兩個旅及陝西保安十一團守備延安及延安至富縣的公路線;由劉裁率主力整編第二十七、第九十師集結於洛川、黃陵(原中部)、宜君、臨真鎮地區機動,以便北援延安,東援宜川,阻止西北野戰軍南下,實現其所謂“監視三面”,並保護其後方補給供應線。
宜川東依黃河,西連洛川、富縣,是陝東戰略要地,胡宗南視之為關中屏障。宜川象是黃龍區同晉綏、太嶽解放區之間聯絡的一個釘子。拔掉這顆釘子,解放黃龍山諸城,可進一步打通與晉西北的聯絡,鞏固後方,造成解放大西北的有利態勢。1948年1月29日,彭德懷在米脂縣呂家溝召開野戰軍旅以上幹部會,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於向延安、宜川線出擊,得手後向該線以南、渭水以北進攻,以建立渭北根據地的指示,決定第一步以圍城打援的戰術攻宜川。彭德懷說:宜川是胡宗南棋盤上的一個重要棋子,我們打宜川,胡宗南必然派兵來增援。敵人一向對我軍實力估計不足,劉裁還有股蠻勁,所以一定會來增援。這就便於我軍以逸待勞,選擇有利地形,在運動中各個殲敵。指揮員一致贊同,說:這一招把劉裁的墳墓都準備好了。會議確定進行宜川戰役,先以一部兵力圍攻宜川,調動黃陵、洛川等處敵軍來援;野戰軍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先殲援敵,然後再奪城。彭德懷明確提出,在戰術上,攻城部隊應積極動作,但勿急克,逼敵馳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