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3 / 4)

的團結,任何分裂的行動都將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們都應該向前看,不應當向後看,不應當再抓住歷史上的老賬不放。

這話說得有點遠了;但是,既要講愛國主義,這些問題都必須弄清楚的。

現在回頭來再談北大與愛國主義。在古代,幾乎在所有的國家中,傳承文化的責任都落在知識分子肩上。不管工農的貢獻多麼大;但是傳承文化卻不是他們所能為。如果硬要這樣說,那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傳承文化的人的身份和稱呼,因國而異。在歐洲中世紀,傳承者多半是身著黑色長袍的神父,傳承的地方是在教堂中。後來大學興起,才接過了一些傳承的責任。在印度古代,文化傳承者是婆羅門,他們高居四姓之首。東方一些佛教國家,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穿披黃色袈裟的佛教僧侶,傳承地點是在寺廟裡。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者是“士”。士、農、工、商是社會上主要階層,而士則同印度的婆羅門一樣高居首位。傳承的地方是太學、國子監和官辦以及私人創辦的書院,婆羅門和士的地位,都是他們自定的。這是不是有點過於狂妄自大呢?可能有的;但是,我認為,並不全是這樣,而是由客觀形勢所決定的,不這樣也是不行的。

婆羅門、神父、士等等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的本錢就是知識,而文化與知識又是分不開的。在世界各國文化傳承者中,中國計程車有其鮮明的特點。早在先秦,《論語》中就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們儼然以天下為己任,天下安危繫於一身。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中國知識分子的這個傳統一直沒變,後來發展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來又繼續發展,一直到了現代,始終未變。

不管歷代註疏家怎樣解釋“弘毅”,怎樣解釋“任重道遠”,我個人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我在上面詳細論證的愛國主義,一個就是講骨氣,講氣節,換句話說也就是在帝王將相的非正義的行為面前不低頭;另一方面,在外敵的斧鉞前面不低頭,“威武不能屈”。蘇武和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優秀人物就是例證。這樣一來,這兩個特點實又有非常密切的聯絡了,其關鍵還是愛國主義。

如果我們改一個計算辦法的話,那麼,北大的歷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幾千年。因為,北大最初的名稱是京師大學堂,而京師大學堂的前身則是國子監。國子監是舊時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前身又是太學,則歷史更長了。從最古的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近代的大學,學生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這也是存在決定意識這個規律造成的。與其他國家的大學不太一樣,在中國這樣的大學中,首當其衝的是北京大學。在近代史上,歷次反抗邪惡勢力的運動,幾乎都是從北大開始。這是歷史事實,誰也否認不掉的。五四運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雖然名義上是提倡科學與*,骨子裡仍然是一場愛國運動。提倡科學與*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興中華,這不是愛國運動又是什麼呢?

我在北大這樣一所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背後有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的學府,真正是如魚得水,認為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寫過,我身上的優點不多,惟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我將來變成了灰,我的每一灰粒也都會是愛國的。這是我的肺腑之言。以我這樣一個懷有深沉的愛國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北大幾乎度過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還有什麼呢?還能何所求呢?

1997年12月13日

我的家

我曾經有過一個溫馨的家。那時候,老祖和德華都還活著,她們從濟南遷來北京,我們住在一起。

老祖是我的嬸母,全家都尊敬她,尊稱之為老祖。她出身中醫世家,人極聰明,很有心計。從小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有家傳治白喉的秘方,治療這種十分危險的病,十拿十穩,手到病除。因自幼喪母,沒人替她操心,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一位山東話稱之為“老姑娘”的人。年近四十,才嫁給了我叔父,做續絃的妻子。她心靈中經受的痛苦之劇烈,概可想見。然而她是一個十分堅強的人,從來沒有對人流露過,實際上,作為一個喪母的孤兒,又能對誰流露呢?

德華是我的老伴,是奉父母之命,透過媒妁之言同我結婚的。她只有小學水平,認了一些字,也早已還給老師了。她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鬧過對立,發過脾氣。她也是自幼喪母的,在她那堂姊妹兄弟眾多的、生計十分困難的大家庭裡,終日愁米愁面,當然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