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1 / 4)

母音12個:

a ⅲ�� ī u ū e ai o au am ? ah ?

子音35個:

喉音 k kh g gh n

顎音 c ch j jh �

舌(頂)音 t ? t ?ha d ? d ?ha n ?

齒音 t th d dh n

唇音 p ph b bh m

遍口音(超聲)10個:

y r l v s' s ? s h llam ? ks ?a

詳情請參閱原文。

10�《〈菩薩與金剛〉——泰戈爾散文之我見》

我認為,中國加入世界文學行列,自五四運動前夕魯迅的《狂人日記》始。從那以後,介紹外國文學之風大煽。最初介紹最多的莫過於印度的泰戈爾。泰戈爾既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又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融哲理於文學創作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雖然生長在一個富於幻想的民族中,他的文學創作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但是他終其一生並沒有把自己關在一個象牙之塔中,而是關心國內外大事,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和國際主義者。

11�《對於X與Y這種比較模式的幾點意見》

既然是談比較文學,當然要比較,這是天經地義,未可厚非。但是,有的人比較得太濫,幾乎達到了“無限可比性”的程度。這種“拉郎配”式的比較,多半膚淺,比了等於沒有比,這無助於比較文學的發展,只能形成比較文學的“危機”。要作比較研究,必須更加刻苦鑽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學的深層,剖析入微,觸類旁通,才能發前人未發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我曾多次勸告年輕的比較文學者們,要把比較文學看得難一點,更難一點,越看得難,收穫就越大。

回到祖國(67)

12�《祝賀〈學林〉創刊400期》

《學林》是上海《文匯報》的一個副刊。我長期是《文匯報》的忠實的讀者,《學林》我當然是經常讀的。一九九一年一月六日,《學林》第四百期出刊,上面有許多學者的祝詞,我的祝詞也濫竽其中。但這篇短文是一九九零年寫的,所以列入此年。文中表達了我對一種報紙特點表現在何處的意見。我認為是表現在地方新聞和副刊上,因為政治和經濟新聞,每張報紙都必須刊登的,無從見其特點。我覺得,《學林》的風格清新莊重。

13�《從中國文化特點談王國維之死》

關於王國維自沉的原因,有不同的說法。他自己說是“義無再辱”,陳寅恪先生則說與文化衰落有關。我多年不能理解寅恪先生這個觀點。後來我讀了許多學者關於中國文化特點的論著,他們大都認為中國文化重點在講人,是人文主義精神。我恍然若有所得。陳先生說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三綱六紀,君臣關係是三綱之一,這樣一來,王先生自沉的原因就很容易同中國文化掛上鉤了。

14�《〈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漢譯本序》(《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林悟殊編譯)

在這一篇“序言”中,我首先表明了我對中德這兩位同行學者(原作者及編譯者)間合作的欣慰。接著我就說明了我的一些想法。首先是我認為:沒有文化交流,人類文化就不會有進步,而宗教傳播,也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歷史上幾個大的外國宗教的傳入,都能夠說明這個問題。其次我想到:中亞及中國新疆是人類歷史上幾大文明體系和幾大宗教大規模地匯流的唯一的一個地方。但是探討這個問題並不容易,除了考古田野工作外,還要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後者只有中國可以提供,因此,必須有中西合作,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15�《一點希望》——慶祝《文藝理論研究》創刊十週年

世界上古今文藝理論能自成體系者共有四家:中國、印度、古希臘、近代歐美。四者間有同有異,而同大於異,其間頗多相通之處。時至今日,我們要想研究中國古代文論,提高研究水平,必須兼通四者。有比較才能有鑑別,有鑑別才能深入探討,而水平即在其中矣。

(這是我幾年前的看法。到了今年,一九九七年,我的看法有了改變,後面再談。)

16�《〈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序》(《絲綢之路貿易史研究》李明偉等著)

對絲綢之路的研究,雖然我們古代史籍中對這個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記述特詳,卻是起步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