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3 / 4)

10�《祝賀〈文獻〉華誕十週年》

我最怕極“左”路線盛行時的理論性的雜誌。這種雜誌巍然儼然,調門很高。然而,只要政治風向一變,它們立即翻臉不認人,因此我就害怕。而《文獻》卻是被理論家們視為“資料性的”雜誌。它老老實實地安於這個地位,既無石破天驚的宏論,又毫無譁眾取寵之心,本本分分,樸實無華。這就是我愛它的原因。

11�《補遺〈關於神韻〉》

在一九八八年,我曾寫過一篇《關於神韻》,上面已經加以介紹過。到了今天,我又寫了這一篇“補遺”。應該感謝敏澤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通知我,錢鍾書《管錐編》談及宋範溫的《潛溪詩眼》。此書中有論“韻”的地方。範說:“有餘意之謂韻。”這頗有點像印度的“沒有說出來的”,“暗示功能,暗示義,領會義”。

回到祖國(61)

12�《〈中國比較文化論集〉序》

我用黑格爾的正、反、合的理論來解釋中日兩千年的文化交流的關係。一八六八年前,日本向中國學習。一八六八年後,中國也向日本學習了一些東西。從現在開始是“合”的階段,兩國互相學習,共同發展。關於“反”的階段,可能有人不理解。實際上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中國向日本學習了大量的東西,包括許多名詞和術語。

13�《新博本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第十五和十六張譯釋》

這又是一篇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

14�《〈歷史研究〉35週年祝辭》

《歷史研究》走過了三十五年,並不容易。現在有人竟然認為歷史無用,這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歷史是非常有用的,不研究是不行的。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非通中國歷史不行。

15�《關於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在佛教教義中,彌勒佛是未來佛,還沒有出世,釋迦牟尼才是現世佛。中國的漢族不是一個宗教性強的民族,信佛,通道,大都是馬馬虎虎,只要看道教廟裡間或有佛像,佛教廟裡也有道教的神,就一清二楚了。彌勒佛傳到了中國以後,與布袋和尚相融合,成了幾乎每座廟裡必有的大肚彌勒佛,並不太受到佛教徒的尊敬。但是,在歷史上,在政治上,這位佛爺常常受到利用。唐代的武則天就自稱是彌勒轉世,在一大堆尊貴的名號上又加上了“慈氏”二字。“慈氏”,梵文“彌勒”的漢譯也。中國的老百姓中的革命者,起兵造反時也往往自稱是彌勒佛下凡,以抬高自己的身價,迷惑別人。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記述頗有一些。僅國祚極短的隋代,就發生了兩次這樣的事件,一在六一零年,一在六一三年。當然,利用其他神祇造反的記錄,也有一些。

16�《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在人類中,一部分人有宗教需要,一部分人則沒有,宗教就是前者所創造出來而又推廣出去的。宗教往往與物質生產活動和人的傳宗接代有矛盾,但是宗教都有適應性。因此我對宗教發展找出了一條規律:用盡可能越來越小的努力或者勞動達到儘可能越來越大的宗教需要的滿足。以佛教為例,小乘的修習方式專靠人努力,要累世修行才能得到解脫。到了大乘階段,修習方式逐漸簡化,不但人人皆能成佛,而且只需膜拜或誦佛號,就能達到目的,不妨礙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到了後來,在漸悟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頓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天國的入門券便宜到無以復加了。頓悟的形成是在中國,關鍵人物是慧能,關鍵經典則是《六祖壇經》,全書宗旨是“頓悟見性,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17�《梅特利亞》(附英譯本)

這原是《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譯釋》那一部專著中的一章。因為覺得可以抽出來單獨發表,便是現在這一篇論文。

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常說“大肚子的彌勒佛”。在每一個佛教寺院中,他的塑像幾乎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漢譯的佛典中,有兩種譯法,一個是“彌勒”,一個是“梅呾利耶”。“彌勒”的原文不是梵文,而是吐火羅文A(焉耆文)。在吐火羅文B(龜茲文)中是Maitrāk,同時A和B都保留了梵文原文的形式,A作Maitreya,B作Maitreyee。德國學者Andreas說,在吐魯番發現的中古波斯文殘卷中,也有Metrak這個形式。至於“梅呾利耶”,則是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a)的音譯。

回到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