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又談到文化多元產生論以及四個文化圈和兩大文明體系的問題,這裡從略。我又介紹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他的學說,上面已經講到過,也從略。
我主要要講的是,我們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對待中國文化,缺乏歷史眼光。他們只看到眼前,忘記了過去。他們以為中國從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一種接近愚蠢的想法。在中國漢唐文化發展鼎盛的時代,西方一些今天文化昌明的民族,那時還處在矇昧階段。這件事我先不談。但是,可惜的是,連歐洲人自己好像也把這個歷史事實忘得精光了。實際上,一直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人在歐洲人眼中還是有極高文化的民族。歐洲當時最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在一八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同愛克曼談話時,還對中國說出了最高讚譽的話。據我的看法,歐洲人改變對中國的觀感是自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開始的。這一次戰爭是英國殖*義者發動的。中國戰敗,割地賠款,從此天朝大國這一隻紙老虎徹底被戳穿,聲譽在歐洲人眼中一落千丈,一蹶不振了。連一些中國人自己也受到了傳染,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忘記了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但是,萬事滄桑,萬事萬物無不隨時變化,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也逐漸露出了破綻。這一點連一些西方人自己也並不諱言,這是我們中國人猛省的時候了。
5�《〈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後記》
這是一篇很短的小文章,但是其中所談的問題,卻決非不重要。
我主要談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專著和論文,有一些出版社重專著,輕論文集。其實內行人都能知道,真正能及時地反映學術研究最新情況的並不是專著,而是論文。我談的第二個問題是我的特殊的研究方法。我研究佛教混合方言,當然要細緻分析和探討這種語言本身的語法變化的特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透過研究佛教梵語的變化來確定佛教部派,甚至大乘起源和流佈的時間和地點。因為佛教梵語各具時代和地域的特點。我認為,這是我的一種特殊的研究方法。
回到祖國(60)
6�《文學批評無用論》
我以《紅樓夢》為例,指出二百年來讀過此書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億了。但是根據紅學專家的評論而讀的人,恐怕絕無僅有,因此我說文學評論無用。但是紅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還是很有意義的。探討此書的思想和文字,各執一詞,各樹一幟,對於某一些讀者,也會是有用的。
7�《〈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文集〉序》
一九八八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一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到會的中外敦煌吐魯番學者數十人,很多人在會上發表了論文。這一部論文集就是從發表的論文中選出來的。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世界上這一門學問的研究水平。我在大會的開幕詞中講了兩句話:敦煌吐魯番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在世界,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贊同。因為,時至今日,學術已成了天下之公器,任何關起門來做學問的辦法都行不通了。此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批青年中外學者脫穎而出,成果斐然,受到了不同國籍的老一代學者的讚揚。中外青年互相切磋琢磨,時有激烈爭論,但個人友誼卻隨之而加深加固。這都說明,在我們這一門學問中,狹隘的民族感情已經為大公無私的、唯真理是務的國際合作精神所取代。
8�《祝賀〈比較文學報〉創刊》
這是極短的一篇文章。內容主要講,在中國,比較文學已逐漸成為顯學,老、中、青三結合的研究隊伍已經形成,大量的專著和論文已經出版,這一切都已引起了國際同行們的注意。
9�《巴利文》
這篇文章很長,但是嚴格說來,不能算是一篇學術論文,只是一篇概述,概述了巴利文的情況。共分三部分:語言、文獻、語法。第一部分講了巴利文的系屬。它不是一個統一的語言,而是一個混合方言。第二部分講文獻,共有兩類:一,巴利藏;二,藏外典籍。第三部分講語法,這一部分最長。先講語音,列出了字母,並指明,從語音變化來看,同梵文相比,巴利文處於俗語階段。把巴利文的母音和子音都介紹了一番。然後講語法。這裡麵包括名詞、形容詞、副詞和比較法、代詞、數詞、動詞。在動詞一節中講了人稱、時間、語態、語氣。總起來看,巴利文動詞變化離開梵文比名詞變化還要遠;新形式大量出現,雙數幾乎完全消失;中間語態也處在消失中;完成時只剩下一些殘餘;許多紆迴構成形式佔了重要地位;現在時使用範圍擴大。
總之,這一篇文章只是一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