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小說: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作者:痛罰

第二部分:井岡風雲當革命的“山大王”

毛澤東胸有成竹:他要把部隊帶上井岡山!

井岡山,在中國眾多的大山之中,不算出眾。可是,在當時的中國,卻是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大山。毛澤東選中了井岡山,不能不說是天才的選擇!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山高林密,翠竹長青,山泉淙淙,地勢險峻。它處於兩省四縣的交界處,兩省即湖南、江西,四縣即遂川、永新、寧岡、酃縣,在那“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年月,交界處最容易求得生存。何況那兒離長沙、武漢、南昌都遠,乃窮鄉僻壤的所在。

井岡山最大的優勢,在於易守難攻。在崇山峻嶺之中,唯有透過五個險峻的哨口,方可上山。守住了哨口,也就守住了大山。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何況井岡山四周,那時沒有公路,要想調兵遣將前來攻山,輜重難行,只得靠兩條腿和輕武器。井岡山的“井”,其實並非水井,而是指天然的泉水。井岡山有“五井”,即大井、中井、小井、上井、下井,乃是山中五口泉水罷了。泉水之處有人家,有“井”也就有村。山上五個小村,就以井命名。山上有一條小溪,叫“井江”,於是山得名“井江山”。又因土語中“江”與“崗”音近,所以人稱“井崗山”。一九五四年第一批簡化漢字把“崗”簡化為“岡”,於是今名“井岡山”。毛澤東深知當時湘、贛軍閥各自為政,他帶領兵馬朝井岡山進發時,故意走“S”形路線,時而進湖南,時而回江西,在兩省交界的夾縫之中鑽行,甩掉了尾追的敵軍。

毛澤東此前並未上過井岡山,他怎麼會作出如此“天才的選擇”呢?筆者在井岡山採訪時,求教於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朱本良。據他了解,那是毛澤東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時,在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來到湖南衡山縣城,訪問過當地的婦女會幹部張

瓊。張瓊說起她有個表兄,遭國民黨追捕,無處可逃,逃進了井岡山。那兒山高皇帝遠,國民黨鞭長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岡山上躲了幾個月,知道山上的詳細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土匪盤踞。毛澤東很注意張瓊提供的資訊,從此井岡山儲存在他的腦海的“資訊庫”裡……正因為這樣,毛澤東在一九二七年七月四日的中共中央執委會擴大會議上就提出了“上山”的主張,以為“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談得更明確,說要“擔任土匪工作”。也正因為這樣,九月十九日晚上,在文家市裡仁學校,當毛澤東提出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南下萍鄉,向井岡山進軍時,便有人說他是想當“山大王”。毛澤東站起來反駁,說了這麼一番話:“歷代都有‘山大王’。‘山大王’憑藉山勢,官兵總是沒有辦法消滅他。如果說我們也要當‘山大王’,那麼這個‘山大王’是從未有過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鬧革命的‘山大王’。我們不是不想要長沙,而是現在我們的力量太弱,打不了長沙。中國地方大,政治不統一,經濟不平衡,我們要找敵人勢力最薄弱的地方去站住腳跟。井岡山就是敵人勢力最薄弱的地方。”

毛澤東從學校裡借了一張地圖,那羅霄山脈彎得像眉毛,他指著中段的井岡山說:“我們要到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秋收起義之時,四個團有兩千多人,相當於一個師的兵力。幾次失利,損失了一千多人。毛澤東率部向井岡山前進時,一路上又有不少人開小差。一位營長派人去追逃兵,毛澤東知道了,馬上阻止道:“強扭的瓜不甜。他們要走,讓他們走。我相信總有一部分人不走,跟我們走到底!”毛澤東甚至提出,給走計程車兵發路費,以使他們能夠平安回到家鄉。一位名叫陳三崽的貧苦農民說,家有老母,必須回去照料。離開部隊時,領到五元路費。可是,他走了才一天,卻又回來了。毛澤東見到他問道:“你怎麼又回來啦?”陳三崽訴說了自己離開部隊後的遭遇,說是半路上遇見國民黨部隊,不僅抄走了那五元路費,而且還把他當壯丁抓去當兵。陳三崽說:“我不回家了,家鄉也是國民黨的天下。我就是回到老家,也無法侍奉老母,也會被抓去當壯丁。我想來想去,還是回自己的部隊!”毛澤東表揚了陳三崽。許多思鄉之心甚切計程車兵,聽了陳三崽的話,也打消了回家的念頭。九月初秋收起義至九月二十九日,毛澤東帶領隊伍來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仔細清點一下人數,尚剩七百多人。不過,這七百多人,倒是經歷大浪淘沙之後的精兵。那些意志不堅定者,早已在半途散去。這七百多人中的精華,是原先的盧德銘手下的警衛團,畢竟是正規軍,除了戰死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