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方。
2010年代的人上soopat專利檢索資料庫,查詢“智慧光感伸縮晾衣架”,假設可以查詢到十幾項發明、幾百項相關實用新型。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專利呢?
無非是:1號實用新型只實現了“用光感感測器檢測照度,當陽光照度低於多少lux的時候,自動用晾衣架上的伺服電機把晾衣架縮回來”的功能。然後2號實用新型受此啟發,加上了“再加一個溼度感測器,檢測到空氣中溼度大於多少,即判定下雨/霧霾,也自動收進來”。然後3號、4號再加上壓力感測器感受風力、感受衣服重量的變化……
然後有光有風組合一個,有光有溼組合一個,風光溼全有再組合一個,加上衣服稱重功能的再來一個……這樣一來,每一個細化的創新點都排列組合一遍,就可以堆出幾百個在專利局稽核階段會被評價為“有創新性”的實用新型了。
問題是“風大了自動收衣服”這種功能,有經濟價值麼?市場證明沒有。
晾衣服的人只會希望廠家在衣物固定穩固性方面進行改良,在風大的時候把晾衣架固定得結識一些,別讓衣服掉下去,而絕對不會希望你因噎廢食把衣服收回來的。誰都知道風大的時候正是晾衣服的好時機,衣服反而幹得快。
所以,“風大了自動收衣服的晾衣架”這種創新點,就屬於閉門造車的、國有研究所學究們拍腦門想出來的貨色了。
這種貨只能拿去刷資料,你要說它有創新點,確實是有;可惜這種實用新型註冊受理之後,是不會有廠家去買這個技術、把產品生產出來賣的。
套用官話,就是所謂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過程中,轉化率過於低下”。
這種在市場經濟範疇內,一分錢價值都沒有創造出來的實用新型,只是起到了“某某工程師及所在企業名下的實用新型個數+1”這麼一個指標性效果。然後企業年底送審高新企業的時候也可以湊一個指標,工程師個人評職稱的時候亦然。
同時,這樣的實用新型從技術上來說又很容易刷,因為你要寫進技術原理書裡面的知識,是可以透過你學習同類專利後借鑑拼湊過來的,比如你把同類的單一“光感”、“溼感”、“壓感”感測器方案中,與你要刷的那個專利裡面相通的部分,大段大段抄襲過來,嫁接拼湊,就成了新的專利。
這樣的活計,只要作者能夠把前人寫的東西快速看懂吃透,就能舉一反三。
2010年之後的世界,這些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很傻逼的專利,也都被窮盡的列舉法堵得七七八八,沒什麼大面積的漏洞空位供投機取巧的人鑽營了,畢竟每年百萬人數量級的體制內工程師評職稱需求,是一塊很大的市場。
而且那時候專利局的稽核嚴格程度也會嚴格不少,把明顯湊數的刷下去。
但是2002年的中國,國家專利庫還很空曠,上面的貨色,多半是真有經濟價值的專利,人們還沒閒到把“只創新、不經濟”的空都填滿。
這裡,就是顧莫傑第一桶金的突破口。他雖然在量子重生的時候被洗掉了大部分知識存量,但是他的思想意識、思維模式並沒有被洗掉。反而如同一個原本和令狐沖一樣被各種異種真氣充塞奇經八脈的病夫,在突然散盡體內異種真氣、練成北冥神功之後,那種靈臺空明澄澈、似谷恆虛的狀態。
思維極度靈敏,思想知識的雜質被大浪淘沙淘洗掉了,剩下的都是觸類旁通後留下的“客觀世界一般原理”。
就像北冥神功練成後,雖然內力存量不足、“里程錶”被清空了,但是修煉和吸取內力的加速度空前高速,就像剛剛出廠的918spider,百公里加速3秒就夠了。
他可以輕易依靠自己的思想邏輯,在沒有知識存量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界,善用如今的專利資料庫檢索工具,另起爐灶刷出一堆諸如“風大了自動收衣服回來”的晾衣架之類的專利。
而且是在學校電子閱覽室那種閉門造車的環境下,不用有企業幫助。區區一個星期的課餘時間,就能賺到幾千塊錢。如果動作快,懂得構建專利群,那效率就更加成倍增長了。
不過,憑心而論,這個錢也不是那麼好賺的,至少還有一道門檻,那就是刷這個錢的人得思維跳脫、文理兼通。
如果是死做科研的理工科生,完全沒有文科生尤其是法學生的奸詐思維,不知道怎麼投機取巧,是玩不轉這個活的。就算偶爾寫了一兩個,也不懂如何構建專利群和壁壘,把自己的利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