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苟且假裝創新,自己撈飽了後、卑鄙可恥地失敗了?
只有小公司的創始人們,那些人的個人利益和自己公司的利益才是永遠吻合的,不會尾大不掉。也正是因此,很多創新必須是小公司才有這個魄力來試錯和完成。
當然大公司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要是捨得放手利益,給具體創新層的中層幹部分拆公司、獨立結算、內部創業,創新創好了,好處的大頭要給創新者團隊拿。那樣還是可以繼續內部創新、規避大公司病的。
但利益分贓有時候很難說清楚,一個事情成功了,外部資源和環境佔幾成功勞、創新者佔幾成功勞,算不清,所以操作上很難。一旦創新者對分贓結果不服,就是離職自己創業的局面。
所以,創新型的小公司只要輕裝上陣、夠精,不接受外部風投,不讓太多核心資料的漲跌和背後的技術邏輯暴露給公眾,那些極度依賴“大資料說話”的大公司,就看不懂了,怕了。就會拖延決策,直到真想徹底明朗之後,才敢跟進。
那樣,就一切都晚了。
這番道理,馮見雄經過自己的加工,原原本本展開在了丁理慧的面前,讓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馮見雄最後鐵口直斷地為大家鼓勁:
“優酷的古老闆,是財務型的創業者。所以,他對於同行的對標,和差異化競爭分析,只有兩個標準:第一,對於比他牛逼的同行,只要對方做了某個創新,然後有三四成成功的可能性,他就會馬上冒一些風險跟進。
第二,對於明面上明顯不如他的同行,如果對方做的創新,沒有大資料對其有效性的支援,那麼至少要有七八成的把握,他才敢跟進。
前者,你可以拿youtube來類比。如果youtube做了一件有兩三成可能性成功的創新改革,古老闆聽到了都會馬上跟進。後者,就比如我這種niconico個人站,他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