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吾等,二三子若是懼怕,請自行離去罷!”
他的一席話穩住了成鄉商賈們的心,堅持到了十月之交,雲開霧散的這一天。
之後,子貢返回了成鄉,看著昔日小康之鄉,變為眼前滿目瘡痍的斷壁殘垣,不由得心生遺憾、憐憫之心。
不過他很快勉勵自己道:“大戰之後,人心思定,這正是說服君子推廣夫子禮儀的好時機!”
於是子貢向無恤交待完絳市的諸多事項後,進諫道:“請君子以莊重的喪葬安定國人之心,使國人知禮。”
對於這個提議,趙無恤從善如流。
他本來就承諾過,會讓死難的有功鄉卒,甚至是為他赴死的軍馬,都以士禮葬之!雖然他對這時代的“厚葬”風俗不太認可,但耐不住多數人對死後的世界極其重視,除非是以人殉葬那種殘暴至極的事情,否則不好過分干涉,只能期望潛移默化。
何況,當年的秦穆公兩次伐晉都遭到了慘敗,就是靠了厚葬陣亡將士,凝聚了秦國人心,最終才贏得了區域性的勝利。
所以,為了繼續收買人心,無恤便從了這項建議。不過他也耍了小花招:他早就頒佈過法令,成鄉喪葬,銅器不許陪葬,君子將賜瓷器作為“明器”補償。
“汝等別看青銅明亮光澤,可若是不以特殊工藝防腐,入土之後,不過數月,便會暗淡,過上一些年,甚至會枯朽成渣。但瓷器、陶器卻永世不壞,只因它們的材料就是土,塵歸塵,土歸土,從今以後,成鄉喪葬,以陶、瓷為貴!”
銅可是珍貴的戰爭資源,兵刃、機械構建都需要,怎麼能深埋地下呢?
對這一點,子貢倒是無所謂,在無恤同意後,他大喜過望,便想更進一步,於是又說道:“夫子曾言,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而昆父兄弟,三月足矣,請君子以法令形式,讓鄉中以此為基準。”
當然,子貢也沒細講,在孔子說這句話之前,子貢的師兄宰予卻先提出了:“三年之喪,期限太久,小子認為守孝一年即可”的言論。
在孔門學生裡,宰予可謂是夫子最不喜歡的一個學生,他曾晝寢,被孔子罵做:“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子貢記得,夫子因為減喪一事,還批評宰予“不仁”。
君子方才同意以夫子推崇的禮儀為戰死計程車卒發喪,可謂是從善;而君子曾止從死,被譽為仁者,應該也會同意吧。
然而現實主義者趙無恤卻不幹了,在這一條上,他比宰予,還要“不仁”。(未完待續。)
第222章 生者當如斯
且不說這“天下之通喪”只是孔子的主觀認識,實際上各地風俗均有不同。若是死者的家屬全都服三年之喪去了,哭泣衰減去了,誰來種地,誰來入伍,誰來建設成鄉?
所以,這一點是沒商量的,於是趙無恤便給子貢上了一課,試圖扭轉他的三觀。
“我曾聽說,孔子好復古,那麼三代聖王時的葬埋之法,子貢應當是知道的。當時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當久哭,而應趕快各司職守,人人各盡所能,用以交相得利。”
“所以,在成鄉之內,復古禮是必須的,但我要恢復的,是三代之時的聖王之禮,父母死,三月之喪而止!兄弟死,哭喪三日而止!”
子貢啞口無言,三代古禮?
夫子曾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
連千年前的夏禮、殷禮都漸漸不可考證了,唐堯虞舜時的,又能從哪裡查實?君子這是在信口亂說,還是趙氏作為千年古族,下宮守藏室裡真的保有文獻?
總之,對於現實至極的趙無恤,夫子那一套說辭,似乎不太容易說服他,此次的進諫只成功了一半,叫子貢心中不免有些遺憾。
趙鞅入虒祁宮時,還帶上了醫扁鵲、樂靈子去為樂祁診治。而扁鵲的兩個徒弟子陽、子豹,則受了趙無恤之邀,前往成鄉,為前些日子受傷的鄉卒們做後續治療。
所以,立冬之後,當子陽和子豹來到成鄉時,便見到剛剛將親人入殮,高呼“魂兮歸來”的成鄉民眾。他們已經擦乾了慟哭三日的眼淚,開始收割粟米,為豐收而微笑。
因為君子在主持隆重的葬禮和祭奠儀式後,對他們說了這麼一句話。
“逝者長已矣,生者當如斯!”
死去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活著的人,要更堅強地好好的活下去!
之前大戰,敵人選了平坦的粟米地集結、衝鋒、撤退,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