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變化,對家長的說教感到不耐煩、反感討厭。甚至被“逼急”了,他還會產生“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假使家長擔心只批評一次不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換一種角度和說法進行批評,緩解孩子的厭煩心理和逆反情緒。
在學校教育中,恰當利用“超限效應”,可以使老師的訓導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有的老師在批評完犯錯的學生後,又覺得意猶未盡,接著對學生進行重複批評。其實學生在第一次受到批評時,可能已經接受了老師的正確觀點,並下決心進行改正。如果因為同一件事受到再三的批評,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
有一位班主任為了規勸一名經常犯錯誤的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談話,費盡唇舌。可這個學生偏偏將他的話當成耳邊風,屢教不改。後來,這個班換了一位班主任,他對這名學生一句也不勸導,只說了一句:“我相信你不會讓我失望的!”結果,這名學生就因為這句話痛改前非,開始勤奮學習,與先前判若兩人了。
我們在批評時需要把握一個“度”,那麼表揚是不是就可以多多益善呢?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有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傑米揚的湯》,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熱情好客的傑米揚精心熬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