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繼續說個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顧四個小孩,他還以為我在家裡享福。有時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卻不肯,而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說是有應酬,誰會相信……”

儘管這位醫生一再打斷她的話,告訴她,他並不認識她,但是她還是堅持把自己的話說完。最後,她對這位素不相識的醫生說:“您當然不認識我,可是這些話已被我壓了很久,現在我終於說出來了,我舒服多了,謝謝您,對不起,打攪您了。”

誠然,能夠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涵養的標誌。但是,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良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洩,會使人們在心理上形成強大的潛壓力,導致精神憂鬱、孤獨、苦悶等心理疾病。一旦這種心理壓力超越了人們的承受能力,甚至會導致精神失常。當然,我們所說的情緒宣洩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那便是不要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而傷害其他人的情緒和利益。情緒宣洩是一種較為私密的行為,尤其在公共場合不宜有過激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需要情緒宣洩時,儘量不要將他人當作“出氣筒”,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轉嫁給他人,無端地斥責、謾罵對方。我們可以採取訴苦的方式,這樣更容易博得別人的同情,我們的壞情緒也能得到及時的宣洩。此外,我們還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當我們極端憤怒的時候,不妨採取寫日記、聽音樂、散步等對他人無害的方式。

霍桑效應還被廣泛運用於現代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經常觀察員工的情緒,發現他們有不滿情緒的時候,要適時採取措施,讓他們把不良情緒宣洩出來。松下電器的一個下屬企業中,設有“精神健康室”,也稱“出氣室”,室內擺滿了各種哈哈鏡,還有幾個象徵老闆和管理者的真人橡皮塑像,旁邊備有棍子。員工如果心情不好,或是對某位管理者心存不滿,便可以拿起棍子,狠揍塑像進行發洩。這樣,員工的不滿情緒得到宣洩後,就能夠避免把對管理者的不滿,轉移到工作和人際關係中。

宣洩是為了獲取更好的情緒。選擇一個私密的空間宣洩掉所有的壞情緒,然後精神煥發地走出來。好的情緒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心情的愉悅,從而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工作和學習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能將這份好心情傳遞給他人,獲得好人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7。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的演講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動,準備捐出身上所有的錢。十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打算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一直繼續著他的演講,唾沫橫飛。他厭惡之至,立即改變初衷,決定一分錢也不捐贈。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走了兩元錢。

在心理學上,這種由於人的機體受到刺激過多、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而引發的心理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現象:母親反覆告誡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孩子卻將母親的話當做耳旁風,依然故我,屋子雜亂如前;妻子苦口婆心地勸誡丈夫要戒菸,可丈夫依然我行我素地吞雲吐霧;老師語重心長地教育學生不要經常遲到,可那些經常遲到的人,仍然在上課很久後才姍姍來遲;公共汽車上,售票員多次提醒乘客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財物,可遺失手機錢包的事件屢有發生;領導一次又一次地訓誡員工要提高工作效率,他們依舊拖沓懶散……

“話說三遍淡如水”,沒完沒了的說教,往往讓對方產生聽覺疲勞,甚至讓人極度反感,反而達不到說服的目的。相反,言簡意賅的批評既能避免讓受眾產生反感情緒,又能留出空間讓他自我反思,更容易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有一個十分貪玩的初中女孩,經常跟一群朋友上網泡吧,很晚才回家。母親苦口婆心地勸告她,希望她能收斂一些,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可一點效果也沒有。一天,正逢一個好友過生日,女孩在外面瘋玩,忘了回家的時間,直到十二點才回到家中。她心想糟了,這下少不了一頓臭罵。父親給她開了門,一句也沒罵她,只是神情黯然地說了一句:“你太令我失望了!”女孩心裡一動,這天晚上徹夜難眠。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晚歸了,學習也進步了很多。

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孩子的心理就會發生從內疚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