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他們曲解了哲人的原本用意:山中有狼,這個現狀鹿改變不了。鹿變不成狼,但是鹿不能因為狼的存在,就躲在灌木叢裡抱怨上蒼的不公平。它必須不停奔跑,不停奮鬥,直到強壯了自己,強化了基因。它們不能改變自己是鹿、註定要被狼吃的宿命,它們只能透過改變自己,儘量謀求生存。
同樣的道理,抱怨也不會使人更聰明、更強大。唯有“自助”,才能有“天助之”。因為“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帝如果有了同情心,這麼多失意的人,他怎麼幫得過來?
所以,如果你還在抱怨,請從現在開始立即放棄抱怨,轉而用積極的眼光看世界,用信心去改變自己。請記住:一棵草改變不了大地,但它總能選擇根的深度。當自信深種在你的心田,抱怨將沒有絲毫的立足之地!
自負只能讓自己陷入抱怨的深淵
什麼是自負?最準確的解釋就是自信得過了頭。自信與自負只有一步之遙,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在行動上,人們也往往將自負炫耀成自信。三國時期著名的歷史事件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都是自負心理導致的惡果。據說劉備被陸遜所打敗之際,他仰天長嘆“我竟被陸遜所折辱,豈不是天意?”其實哪裡是什麼天意,完全是他不冷靜、不理智,為小怨而興大兵、見小利而求速成造成的苦果——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自負是抱怨產生的間接根源——自負導致失敗,失敗的人又大多會抱怨。
可見,為了不讓自己陷入抱怨的深淵,當務之急是改變自己傲慢自負的心理。可惜的是,很多人沒能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認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有功勞。如果得不到他們理想中的被認可,這還會引發他們所謂的懷才不遇的抱怨。但是實際上,導致一個人自負的根本原因並非博學多才,而是因為他的無知和修養上的欠缺。有關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個小故事,可以充分地說明這個問題:
蘇格拉底學識淵博,富有智慧,但是他非常謙虛,從來不以權威自居。即使是辯論,他也是循循善誘,讓對方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廣博的知識和謙遜的品格,為蘇格拉底贏得了世人的普遍尊敬,被公認為最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卻從不這樣認為,他屢次糾正說:“不可能!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
可是人們仍然異口同聲地稱讚他是城邦中最聰明的人,並且建議他到神廟中占卜一下,問問神靈的意思。蘇格拉底推辭不過,只好到神廟中去占卜,結果占卜的結果與眾人說的一樣——他確實是城邦中最聰明的人。面對神諭,蘇格拉底無話可說,但他仍然喃喃自語道:“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無所知。”
然而諸如我等凡夫俗子,每日在世俗社會中摸爬滾打,又有幾人能夠達到蘇格拉底的境界?大部分人都是“只要葫蘆不要葉子”,自負得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結果成功無望不說,巨大的心理落差往往會讓人們叫苦不迭、抱怨連連。
必須提醒的是,驕傲和自負是人性中最普遍的弱點,任何人都必須多加註意,戒驕戒躁。即使是那些已經取得偉大成就的人,一旦驕傲自負,不僅會止步不前,而且會一落千丈,令人扼腕。發明大王愛迪生怎麼樣?照樣因為自負而“晚節不保”!
年輕時,愛迪生不僅自信,而且謙虛,當他因為取得了很多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而被稱為天才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所謂天才,不過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此後透過不懈的努力,他又取得了多達一千多種的各類發明,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可是到了晚年,愛迪生的自信就變成了可怕的驕傲,他甚至對他的助手們說:“不要向我建議什麼,任何高明的建議也超越不了我的思維。”結果可想而知——因為他太過自負,不僅使自己停滯不前,而且使很多頗有才華的助手離他而去,因此直到去世,他再也沒有取得什麼重大的成就。
愛迪生是否曾經抱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自負心理給他帶來的消極影響,無疑是他自己也是全人類的巨大損失。還是那句老話: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認為自己一定能贏,保持必要的自信固然很好,但是過分的自信卻往往會令人們自絕於勝利,甚至遺憾終生。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列舉:
“大家看我這個方案怎麼樣啊?都暢所欲言啊!張工有沒有建議?沒有啊,那李工呢?也沒有……既然都沒有,那就執行!”在深圳某服裝廠的例會上,廠長郭大明故作姿態地詢問了那些唯唯諾諾的下屬們,然後想當然地拍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