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陣之鋒銳,樂進在左、李典在右,偕行而前。江東兵馬數量較少,則排布密集陣形——《孫臏兵法》中稱為“數陣”——周瑜在中,周泰在前,韓當、黃蓋遮其兩翼,程普合後。密集陣形易守難攻,但比較容易被敵軍包抄後路,四面圍困起來,好在江東軍背靠長江,水師在後,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兩軍對面行至一箭之遙,各自弓弩手射住陣腳,重新整列。這年月平原對戰,最講究陣列完整,但士卒的訓練水平和後世的近代國家軍隊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即便號稱“百戰精銳”,又有能將統馭,走著走著也容易散架,必須不時地調整步伐。
曹軍中還推出一量臨時裝備起來的礟車,不過並非用來遠端傷敵,而是當做曹操的瞭望車、指揮塔使用——當年攻打鄴城的時候,是勳就曾經爬到礟車頂上去遠望敵勢,曹操覺得這法子不錯啊,便即學了過來。不過主將既要上礟,自然必須預做防護——要是曹老大一個腿軟掉下來,那可就不戰而敗啦——不但掛上了繩梯,還預先設定了扶手。曹操與荀攸同上礟車——再多人也站不下——手搭涼篷,遠遠而望,不禁點頭:“敵列甚整,士氣亦高,周公瑾果當世之傑也。”轉過頭去跟荀攸說:“若得周瑜,何慮江東不平?”
荀公達心說老大的人才蒐集癖是越來越嚴重啦,可是你真以為誰都肯為你效命嗎?周瑜受孫策厚恩,據說情同兄弟,江東不平,估計他是不肯投入曹家陣營的,而真等江東平了,再收他又有啥意義?雖然腹誹,表面上卻仍恭敬點頭:“丞相所言是也。”
眼瞧著本軍整列完畢,各部到位,於是曹操手持一面小旗,連揮三下,曹陣中當即鼓聲震天般響起。夏侯惇列在陣頭,長槊高舉,雙腿一夾馬腹,便即率軍向前方殺去。不過戰馬只是便步而已,現在還不到突陣的時候,並且他部下只有親衛部曲百餘騎,其餘都是步兵,也不可能甩下大隊獨自衝鋒。
江東軍排列密集陣形,第一線長矛如林,同樣緩步向前。兩軍各前二十步,略緩一緩,再整佇列,同時弓弩手朝天而射。箭支呼嘯聲中,陸續有小卒中矢跌倒,號呼不已。夏侯惇一見時機到了,便即開始加速,他身後的部曲也急忙催馬跟上,當先破入敵陣。江東的長矛兵挺矛攢刺,夏侯元讓將馬頭略側一側,長槊揮出,便有十多矛杆折斷,隨即曹軍的矛手也到了,兩軍頃刻間便廝殺到了一處……(未完待續。。)
第三十四章、陣前車懸
長矛手乃騎兵之剋星,但這生克卻並非絕對的。首先矛軍鬆散則無效率,密集則不易轉動,很容易就被騎兵衝了側翼,甚至是抄了後路。倘若四面皆為長矛手呢?那行進迂緩,騎兵既可以騎射對之,又可以帶著你轉圈、遛彎,跑不上幾百步,長矛方陣就必然混亂,從而露出滿身的破綻來。
除非當面都是具裝甲騎,不配弓弩,唯一的攻擊手段就是衝撞,外帶主將也只會衝撞……那矛陣之克騎兵,主要責任也全在騎兵將領身上。這年月的甲冑水平逐漸提升,防護範圍也越來越大——漢軍而著筒袖,兩臂皆護,這在前代是從來沒有過的——但還出不了具裝甲騎,理論上就算鎧甲最高階的,也處於輕重騎兵之間而已,隨身必配弓弩。不僅如此,騎槊普遍長近兩丈——所謂“丈八蛇矛”是也,比步兵用矛要長得多了,即便正面相敵,只要不故意把馬腦袋往人矛尖上撞過去,也未必就落了下風。
便如同夏侯惇此時一般,沒想著就靠自家這幾百騎馬部曲直接衝入敵方矛林——真要那麼搞,那他死定了,並且必留下愚將之名——一近敵陣,他先就把馬側過來了,然後橫槊掃擊。隨即曹兵的第一線矛陣也已殺到,雙方各以長矛攢刺,當即便血花飛濺,躺倒了十數人,各自陣列都有所動搖。
就趁著這個機會,夏侯惇這才指揮騎兵尋隙殺入敵陣,力圖撕大缺口。長矛兵後面,一般都佈列著刀盾兵。不過刀短盾小。無法與騎兵正面拮抗。想要攔阻夏侯惇繼續向前,便只有靠將領對戰啦。
於是周泰周幼平挺槊而出,直接迎上了夏侯元讓。
兩將馬打盤旋,頃刻間便相交了七八個回合。夏侯惇心說果然不愧是重創高行的江東驍將,武藝精熟,雖為南人,馬術也還瞧得過去。這要是單獨對決,夏侯惇有信心三十合內便戰敗周泰——當然啦。以周泰之悍勇,打敗他容易,打跑或者擊殺他,或許難度不小——但如今是兩軍混戰,二人又皆為前陣主將,須得防備敵方小兵,也須隨時掌控戰鬥節奏,都只能拿出五分力氣和精神來馬上對戰,故而勝負正不易分也。
前陣開始了殘酷的廝殺,這時候曹軍兩翼也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