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勳當然不會將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孔明——他並非有意隱瞞,可是該怎麼說?“因為近百年來,能夠出將而入相,最終得秉國政的只有司馬懿,故而思及,以為自比也。”諸葛亮又不是真的小說和民間傳說裡會踩罡踏鬥、觀星望氣的妖人,他才不會信哪!
當下是勳緩緩抬起頭來,望向諸葛亮,緩緩問道:“吾思季重所言有理,中樞有權而地方有兵,可互制之也,若能兩兼,其誰制之?乃恐為小人所譖,終罹不測之禍——故思薦司馬仲達而自代。”
他這時候已經有了退縮之意,打算放下朔州那一大攤子事兒,乾脆趁著這回鄭玄離世,辭官還朝算了。這事兒沒必要跟孔明打商量,因為瞧孔明急切地跑出許都,來找自己傳遞吳質之言即可看出,小傢伙也已經認同了吳質的疑慮啦。他總不會巴巴地趕過來,只為說:“有人認為您辭官比較好,但我覺得吧,還是堅決不能辭。”
然而是勳還必須得加上一句:“惜哉,孔明不能往說美稷也。”倘若換人去當朔州刺史,是打美稷還是說美稷,就不由是勳說了算啦,而且就算繼任者也想要趁機靠著威壓來收服匈奴吧,他自有親信派遣,也不會把這差事交到前任的親信諸葛亮肩上。
諸葛亮微微搖頭:“何惜之有?亮昨夜難眠,因思先生往日一語。”
是勳問你想到我說過的啥話了?諸葛亮答道:“先生曾雲:‘草原廣漠,漢種難居,胡人自生,不可盡滅也。此天生族種,各有分界,苟無違天之力,安所奢望?然中國強則胡自弱,中國弱則胡自強,有史為證,莫不符契。故當自強,以待敵弱,而若不能自強,即胡不興,亦恐有羌興,有夷興,有蠻興,併為中國之患也。’”
是勳點點頭,說我講過這話,還說了不止一回呢,可是你如今提起這些,究竟有何聯想呢?
諸葛亮退後一步,躬身而揖:“先生為國家棟梁、儒門宗師,先必自保,而乃興國。亮非諂,然無先生,恐徐州難安、關中難定、朝廷難遷、河北難平,先生在,中國自強,而胡自弱,先生不在,即今日得收美稷,恐不日即失也。亮之小願,比先生大志,何足道哉!”
你先得保住自己的權勢,才好推進中國的興盛與對胡人的威壓啊,要是你因為急於求成,被人進了讒言,丟了職務甚至性命,就算我今天說降了美稷的匈奴,沒幾天他們又得反,那是何苦來哉?
是勳頷首道:“吾意亦是如此。”民間傳說中,諸葛亮不僅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義的代表,然而身為政治人物,真實的諸葛亮卻並非不知進退,始終秉持直道而行的莽夫。劉備據蜀以後,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法孝直睚眥必報,跋扈囂張,眾臣乃勸諸葛亮進言劉備,稍遏制之。但是諸葛亮不幹,法孝直正受劉備信賴呢,自己要是這時候跳出來,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惹禍上身——左右法正不過擅殺了幾個仇家而已,還不會動搖國家根基,又何必為了這些小事兒把自己給摺進去,從而給國家帶來大的損害呢?
所以如今的諸葛亮,籌思整夜,還是跑來奉勸是勳,聽從吳質之言,暫且辭去朔州刺史之職吧。但他隨即就說:“馬守恐不可薦也。昔先生拔其於家,後又共守河東,則馬守在朔,與先生在何異也?”司馬懿是你徵辟起用的,乃是家故吏,你自己辭職了,卻推薦司馬懿,別人會怎麼想?
是勳心說我本來就沒打算推薦司馬懿,只是隨口編個瞎話敷衍你罷了——“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而無終之事,君子不為也。今我棄朔州而走,易之他人,恐卿等努力,俱化流水,奈何?”要是不推薦一個合適的人繼任,就怕人去政息,咱們此前種種佈置全都變成了無用功,這我實在是放不來下啊。
諸葛亮淡淡一笑:“論及才德,及通曉朔州情勢,誰比鄭文公?”是勳撫掌道:“然也,文公適任。”鄭渾既為一代名守,又幾乎全程跟隨著自己處理朔州問題,要是把朔州留給他,那就不怕前功盡棄了,相信鄭渾將會繼續推進自己的政策,頂多就是速度放緩一點兒罷了。
“吾既行也,亦須安是魏等人之心,”是勳一扯諸葛亮,“孔明,你我並轡入都,乃於途中熟計之。”
於是二人一起進入許都,是勳都沒回自己家,就直接快馬奔了鄭玄府上。才到門前,就見任嘏跟自己一樣,都腰繫著一條白麻帶,疾趨而出,含淚問道:“兄來何遲也?”
是勳早就暗中捶了自己鼻子一拳,當下雙目盡赤,淚如泉湧,翻滾下馬,一把抱住任嘏:“勳來遲也……先生是如何故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