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再允許輕易越界,各部的汗王、酋長們,實際上也被架空了,各封地互不統屬,漠北的鐵勒九部變成五百多個封國,使的成為一盤散沙,難以再對大華形成威脅。
張超和朝廷對於這次分封儀式都很重視。
一定要大加操辦,一次冊封漠北八百諸侯,要弄一個很隆重盛大的儀式。
這次儀式過後,漠北就不再是威脅了。
“明日則天門授封諸侯,百官觀禮!”
正好各地朝集使和各地諸侯們也還沒開始返京,正好共同觀禮見證這一刻。
大華帝國又增添八百諸侯,可謂是更加強大。
時至如今,大華在漠南、漠北、遼北,在信度在河中在大夏在西海在山北,擁有了八個分封諸侯領。
每個領少則五百,多則一千多,擁有了總共七千多個實封諸侯。小的男爵只擁地十里,大的國王連地五六百里。
這麼多大大小小的諸侯,遍佈大華的各方邊疆,封地犬牙交錯,相互牽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分封貴族集團。
而大華朝廷這些年,也同樣是不斷的擴張。
朝廷直轄的領地擴張了許多,遼西、遼東、朝鮮、樂浪、帶方、扶桑、呂宋、林邑、扶南、安南、越南、西域、青海、燕北、饒樂、松漠、嶺東、綏遠,另外還有不少朝廷直接控制的海外領地。
“漠北平定後,大華的北方從此可高枕無憂。而平定東海後,大華的東方也從此無患。現在的大華,算是徹底的從北邊和東方騰出手來,可以全力著手南方和西邊了。”
早朝結束後。
張超召開御前會議,大華最核心的重臣們參與。
北邊和東邊平定,這超出了此前預定的時間。現在朝廷也要適當的調整下戰略佈局。
雖然北邊也還有室韋、以及流鬼、夜叉等許多大大小小的部族,但現在這些遙遠的北方部落,也都已經是名義上臣服大華,成為了大華的分封諸侯國。在大華把漠北以及遼北等地穩固之前,其實大華已經不需要再向更遠的北方進軍了。
打室韋、人,還不夠軍費開支。
既然他們臣服了,那就省了這個事了。
東邊,也已經沒有敵手了。再往東,還有美洲,但隔著好幾萬裡,根本算不上。
“帝國下一階段,我認為還是應當重點用兵中南半島,同時兼顧開發南洋。至於西邊,咱們現在是中立態度,只要羅馬和阿拉伯人都能夠遵守與我們的約定,那我們就跟他們繼續貿易好了,賣賣軍械還能大發其財,沒必要去趟那渾水。”
首相馬周的對外策略,並不保守,他是支援朝廷對外擴張的。但他的擴張策略,又還比較穩。他向來主張朝廷應當對周邊用兵,加強徵服開拓,將之變夷為夏。
至於什麼太遙遠的西方,那裡就算富裕就算地大又如何,距離就是最大的困難。所以只要能夠保持貿易就好了,只要羅馬和阿拉伯這兩大帝國,願意一直承認與大華議定的邊界協議,不主動來犯,那大華就一直坐山觀虎鬥好了。
反倒是在大華的南面,這才應當是大華全力經營的方向。
黔中、劍南、雲南、青海、廣西、安南這些地方,還有待加強開發,特別是許多蠻夷部族還不服王化,大華要加強推進改土歸流,把這些地方納入真正的統治,不能再讓那些土著逍遙自在了。
而更南邊的中南半島,什麼水陸真臘什麼驃國等等,不推平他們還留著給兒孫們來做嗎?
趁著現在半島沒什麼真正強大的勢力時,正好把中南半島踏平,讓這片土地徹底成為中原帝國的一部份,從此北及凍土,南至大海,都是帝國本土。
這樣一來,朝廷對信度那片沃土的控制力,也能大大加強。
馬周的這種想法,其實還是中原本位制度,是中央集權的體現。朝廷可以分封諸侯,但這並不能影響中央集權,並不能讓朝廷更強大。
把中南半島納入大華朝廷直轄之地,這正是中央集權的體現。
房玄齡對此則是持有些保留態度的。
在他看來,中南半島其實沒有什麼可稀罕的。
那裡除了高山峻嶺,到處叢林,還有什麼?螞蝗和瘧疾嗎?
水陸真臘和驃國、狼牙修什麼的,遠不如百濟新羅和倭國有價值,要是按他的想法,那些地方其實直接分封掉好了。讓諸侯們去征服開拓,朝廷還能省心省力。
朝廷管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把雲貴川這些地方改土歸流,真正納入統治就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