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和齊王說過一段話,當年齊國趁秦楚交戰之時,在燕國內亂期間,發兵攻燕。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燕國。本來一開始燕國的百姓很高興齊國出兵,因為當時有個傳統,諸侯會干涉別國,在別國內亂之時出兵,那叫禁亂隊暴,恢復太平。”
“正常情況下,平定內事後,會扶立一位該國新君,然後撤兵。可是當時齊王攻下燕國後,卻並不撤兵,而是要吞併燕國。這在當時可是極少見的,畢竟燕國是大國,大國之間,往往只削弱而不吞滅。”
“本來齊軍入燕的時候,燕國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認為他們是仁義之師。可當齊王不撤軍後,燕國百姓卻都紛紛起來攻擊齊軍。孟子對齊王說的那番話,就是針對此事。如果齊王在攻破燕國後,立一個燕國新君,然後撤兵回國,則燕國百姓會一直感激齊國,甚至齊國也能因此獲得對燕國的控制影響權。”
但齊王沒有聽孟子的,而是想吞併燕國,結果最後非常狼狽的撤出。
“我曾經與大家兩度扶立天子不假,但我只是那個策劃者。”
蘇烈等一部分人認為,張超有實力代唐,自己稱帝。張超卻很清楚的看到,事情絕不是這麼簡單的。
護法之戰,南軍勢如破竹,那並不是他的聲望大,而是保扶太子承乾。
眼下張超能控制大唐局勢也不假,但又不完全如此,褚遂良、岑文字甚至是秦瓊、程咬金等這些人,都支援他,是因為眼下這種局勢對大家都有好處。
就比如推行分封。
張超和大家的關係,不是主從,而是盟友。
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
“教頭,你說大家是更願意看到現在這種局面,還是願意看到一個如太上皇那樣的強勢皇帝出現?”
柯慶想了想,“對諸侯們來說,眼下的局面當然更好。”
“沒錯,對諸侯來說,眼下這種皇權受到限制的局面對大家的利益更有保障。而另一方面,支援皇帝的人,忠於大唐的人依然有不少,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