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傀儡皇帝麼?”只有兩個私聊,房玄齡也就沒忌諱的直言。
“不,各司所職吧。”
其實張超已經與馬周、褚遂良等不少人探討過立憲的事情。只不過,他沒有選擇英法等國的君主立憲體制,而是計劃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推行德國的君主立憲體制。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被人稱為虛假的君主立憲,也被稱為是封建性質的君主立憲。
有一個很大的背景,是因為當時德國從分裂到統一,容克貴族勢力強大,也沒有什麼資產階層民主的環境。
相比於英國國王的統而不治的虛君,德意志皇帝卻擁有內政外交法律軍事各方面的實際大權。
英國內閣只對議會負責,但德國內閣卻是對皇帝負責。
英國的議會,上院議員是由國王任命,而下院議員是普選產生,他們的下院權力更大。而德國相反,聯邦君主任命的聯邦議會擁有實權,普選產生的帝國議會也就是下院權力較小。
英國憲政,君主虛位,議會至上。而德國憲政,是立憲是虛,**是實。
德國憲政的特點就是容克貴族主導,資產階級次之,是封建**。
在大唐想一步到位,實行虛君憲政是不太可能的,思想觀念上一下子很難轉過彎來。
所以張超和馬周他們探討的結果是,未來大唐應當實行的是憲政,但是皇帝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不過朝廷裡由內閣和議會輔佐皇帝,再加上封建拱衛,形成一個有著大唐特色的憲政體系。
皇帝是透過內閣和議會治國,而實質上是分封貴族、官僚士大夫、資本家共治天下。
“立憲?”
“以設立成文憲法,來確定大唐的政治制度,明確權力劃分。這就如周禮設立制度,此後千百年來一直為各王朝所推行一樣。”
“憲法能限制皇權嗎?”房玄齡表示有些懷疑。
“立憲是為了讓內閣和議會擁有治國的法理依據。”
說到底,其實有沒有成文憲法都不重要,哪怕是口頭上的不成文憲法,只要大家都能維護,那也是一樣的。
就如現在,大多數人有了共識,認為內閣宰相們領導朝廷,比皇帝直接管理朝廷要更好。
“內閣和翰林院輔佐皇帝治國,可如果內閣宰相和翰林院學士都要由皇帝任命,那麼一切不就都還是空中樓閣嗎?”
“文遠的意思是以後宰相和學士的任期為五年一任,可連任兩屆,但每屆要改選三分之一的宰相和學士。新宰相和學士的人選,由內閣和翰林院提名推薦,皇帝選用。”
張超和馬周也早意思到宰相和學士的重要性,如果任由皇帝掌握任命宰相和學士的大權,那所謂的大唐特色憲政不就是空談嗎。
所以,這個權力其實並不會直接交給皇帝。
九位宰相九位學士,每隔五年各換掉三個。每次宰相和學士們向皇帝舉薦候選宰相和學士名單,各推薦六人。
最後皇帝從中各選三人。
皇帝選擇的餘地較小,侯選人是宰相和學士們提出的,他並不能在這些候選人之名提名。
“以後三品以上官員的薦舉權在內閣和翰林院,由他們舉薦候選人,皇帝選擇任命。”
人事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權力,握住人事權,才可能握住權力。
三品以上高官職位,也一樣由宰相和學士們舉薦,皇帝還是二選一。三品到五品官員任命權,則直接則於內閣。五品以下文官任命權直接在吏部,五品以下武官任命權在兵部。
而立憲,就是要把這些寫成成文憲法,以使內閣和翰林院能夠抓住這些權力不再交出。
“我感覺我真的老了,已經跟不上你們的腳步了。也許你們是對的,但我希望每步邁出的時候能夠更穩重些!”房玄齡嘆道。
第1394章 何不代唐
開元三年。
五月。
一條大帆船自漢江駛入御河,船帆上那巨大的紅色九頭鳥紋章,是那麼的顯眼。
張超站在船頭,撫著船舷感嘆,他還是回來了。
一個月前,他接到家中急報,老鐵槍重病。
張越兄弟幾個,將老鐵槍從燕北送回了漢京醫治。
可就連漢京最好的御醫也宣佈束手無策,爪哇郡王已經七十多歲了。早年間征戰不休,身上留下太多創傷,雖然後來保養不錯,可此時也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老鐵槍倒是很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