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制度,多還是採用的隋朝科舉制度。
這些制度十分簡單,讓張超這個對明清時科舉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視。
比如唐朝的科舉一年就考一次,而且也不是多級考試製度。沒有什麼府試鄉試會試殿試,統統只有一個禮部試。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舉裡面最難考的一個,還有一個專門的秀才科,一科只錄一兩個,比進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還有明經、進士等五十多個科目,簡直是嚇人。字寫的好,能來了參加明字科,算術學的好能來了參加明算科,律法學的好還能參加明法科。
若是對經典熟悉,參加明經。若對詩詞歌賦時策掌握的好,那對參加進士。
甚至還有一個童子科,張超仔細瞭解了一下,簡直是嚇一跳,完全就是大唐版的中科大少年班。
朝廷規定,凡十歲以下,是以下,不是以上。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和論語的,就可以參加童子科考試。能背誦十卷的就可以授官,能背誦七卷的就可以授予出身。
這你敢信?
這意味著十歲以下的孩子,你只要能背熟三本書,考試的時候能背誦個七卷十卷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當官。
會背書就能當官啊,十歲以下就能當官啊。張超想問,這當的是什麼官啊?
他的幾個親傳弟子,來恆來濟都有這本事,只是過了十歲年紀了。
李承宗也有這本事啊,才六歲呢。
總感覺大唐的科舉有點亂來的感覺,甚至就因為李家把老子當成了祖先,於是科舉裡還特別加了一科,道舉試。道舉試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是為了扶持道教的。
還有醫舉試,專門為醫學人才準備的。
零零總總,一共五十多科。
這裡面,最重要的當屬四科,秀才、俊士、進士、明經。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種千里挑一型的,因此每年都只錄取一兩個。
進士和明經,算是後世科舉中的兩個雛形吧,一個專考經,一個主考詩賦策問。其是進士科是百錄一,明經是十錄一。
而考明經的又多以士族子弟為主,因為他們家裡書多,打小有機會學習,家裡也有人傳授講經。普通寒門子弟沒這機會,學經一般也學不全,因此他們考進士科,做詩詞歌賦,做時務策問。
但因為進士錄取少,因此往往又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上進士,還說年輕有為。三十歲考上明經,都稱太老了。
這也是一種對士族的傾斜。
張超有時也不得不說,唐朝的政策還挺傾斜性的。
那些勳戚官僚子弟,一般都是不用參加科舉的,他們可以門蔭入仕,入仕的起點高,還容易。
地主士族子弟要入仕,一般就要難些,多數是直接有名被徵辟,或者參加科舉,考明經是個量身定製似的出仕路途。
只有那些普通的寒門子弟,想當官最難。
哪怕參加科舉,都完全不點優勢。他們沒有良好的家學,對經義的研究大不如士族子弟,因此多隻能參加進士科,可進士科的錄取比例卻是百比一,只有明經科的十分之一。
最最要命的還有一點,唐朝的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甚至是不完全看成績的。
除了考試成績,考官還得看考生的出身和名氣。
因此士族子弟又佔了許多優勢。
考生們得到保舉,來京參加考試,為了增加些名氣,便把自己的作品,詩詞策論等送到各個名士或者達官貴人手上,讓他們觀看點評,希望能借此揚名。
張超現在就是長安文化圈裡的當紅名士,又被欽點了主考官。
於是乎,每天都有無數計程車子過來投卷。
最讓張超有些無語的是,還有許多醫舉科的人也來投卷,這些人都認為張超醫術高明,是一位神醫,紛紛把張超認定是他們的代言人,一群學醫的大夫們,天天來投捲來拜訪。
弄的張超也只得閉門不見,真見不過來。
最搞笑的是有些道舉科的也來找張超,我靠,你們難道沒聽說過我以前是跟和尚的嗎,你們這些道士找錯人了啊!
而隨著算盤如今在長安的流傳,許多來考明算科的,也紛紛來找張超這位發明了算盤的算術高手,想要跟他探討一下自己在算學上的研究發現。。。。。。
科舉改革看來勢在必行啊,這個艱鉅的任務看來還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