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2 / 4)

小說:唐朝好地主 作者:這就是結局

。我們還可以趁機把秦王府的將領們安排到外面,分掌兵馬,還更有利。”

裁撤行臺是勢在必行的,畢竟行臺權柄太大,就如陝東道大行臺,差不多管轄河東河北河南三地的軍政大權,簡直就是個關東******,誰能容忍,不說太子,李淵也不可能一直讓他存在的。

但撤了行臺,朝廷也一樣還會有軍事上的需求,不可能三百多州就這樣散著,雖設了十五道監察州,可監察州只是監察,不管具體的行政的。

尤其是現在好多地方還有叛亂未平,邊疆之地更是不穩,軍事上的壓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著許多總管府,一些刺史加總管號,並加使持節名,可以總領軍政。

有的總管管數州甚至十餘州,也有總管管一兩州的,總之就是負有軍事重任。

張超覺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這些總管啊都督等,統一一下。

“十五監察道的設立不錯,但只是監察,現在地方几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過來了,尤其是許多邊疆之地還不太平,而許多腹心內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為,朝廷有必要在監察道觀察使之外,再設一武將,以統管兵馬。”

張超意思很簡單,朝廷嫌行臺權力太大,撤了。可又對地方州縣兩級制管不過來了,加了一個十五道監察道,監察方面雖然加強了。可地方上的軍事方面卻還是散著的,沒有了行臺的總領,就顯得太散了。

因此張超建議,朝廷再設十五個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親王遙領,其餘十三道則派出大將鎮守。大都督府下,還可按需要,設立一些都督府分領。

“觀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縣之上十三道有這一文一武統領,可解需求。”

四大行臺,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監察道,文武分領道內州縣民政和軍事。

房玄齡聽到張超的這個說法,有些眼前一亮。

漢魏時就有都督府,後來還兼領刺史,總領軍政。到了周隋,改稱總管。

隋朝時,更有五大總管府,幾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領,各統數十州,權柄極大。

唐朝此時也有總管府,但又設定了一些都督府,反正有些混亂,但沒有如隋朝時的那種大總管府出現。

張超也沒想過弄大總管府,要不然,那就是大行臺變大總管府,換湯不換藥,朝廷也不會答應。

他提出這個十五道大都督府,其實也是為李世民考慮的。李世民當不了大行臺尚書令,也出不了京了,那就讓他的手下去爭些大都督、都督的位置,這些可都是能統兵的職位。

只要手下忠心,撒出去了既能統兵,還有地盤,這實際上也依然是儲存李世民實力的一個辦法。

十五道大都督,只管軍事,且不兼刺史,不管州事,那麼大都督加使喚持節,也只是一個派駐將領,對朝廷來了說,既能滿足軍事需要,又不用擔心地方將領實力過強,擁兵過重。

畢竟只統兵不管民政,他們還是限制比較多的,再在這些大都督下,多設些都督,同時取消大都督、都督們的自置幕僚的權力,兵將改為輪換,就不用太擔心了。

“十五個大都督府下,再設四十五個都督府,天下分設六十都督府,這樣就兵權就比較分散,都督府非戰時接受朝廷詔令,聽從大都督府調遣,平時並不受大都督府節制。”

張超的這個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並不是完全的上下級關係,比如河北道,可能轄有二三十州,而河北道大都督府,只轄幽、定等數州之地,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則轄、貝兩三州,卻並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轄之中,只是在戰時,會歸屬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轄,平時,大都督府對本道的其它都督府,只有監督權,並有直接管轄權。這樣的設定,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權力過大,一道之內,一大三小四個都督府能互相制約。

畢竟要推出這個制度,總得讓朝廷放心。

要是不考慮這些,就很難透過。不可能朝廷剛撤了四行臺,又設權柄極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

這樣的都督府制度,比起原來了的總管府制度,看起來權力要小了,但張超認為有利於安置秦王府的將領,讓他們分掌兵權。對李世民來了說,掌握一些兵權是最重要的,其餘的可以暫時不考慮。

“秦王府的將領都外調,如此一來秦王府空虛啊!”

“秦王在京城,有千餘護衛足矣,太子的地位,不可能主動在京城動兵。真要到那份上,秦王府多一群將領,也沒有什麼用。”

“我總是覺得很危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