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衝殺,的確痛快至極。
這次,蔡風將義軍分為十小隊,三大營,一主力,每小隊為八百人,以應付博野城內各街巷內的官兵,這樣每小隊殲敵的機會增多,靈活性極強;三大營主要是襲擊官兵的側翼,同時負責控制城頭和攻入帥府;一主力,則迎向官兵的主力,與官兵真刀真槍硬碰硬地對幹。
陳楚風和三子這些人雖然都是武林高手,但卻並不適合指揮大規模的軍隊。因此,每人所領的都是小隊,另外仍有無名三十六將中的兄弟負責領隊,那三名信使就是無名十二、無名九與無名八,死去的人正是無名十二。
三大營分別由宇文肱、宇文泰、尉景三人領隊,每人領兵五千,主力部隊卻是由何禮生所領。
此次進攻博野,蔡風共呼叫了四萬兵馬,可見對元融的重視。
博野城本就據有三萬精兵,乃是元融管地的大門要塞。所以,元融調來三萬大軍死守博野,只是沒有算到蔡風會以奇招致勝,出乎意料地攻入他的防壘。平時,元融與字文肱戰於城外,總是互有勝負。這次蔡風趕回定州,元融才親自趕至博野,他也怕候景和兒子元彪不是蔡風的對手,遺憾的是,他遇到的是一個全然不依戰場原則的對手,這才釀成今日這個難以收拾的局面。
官兵在人數上根本就佔不了半分優勢,在聲勢上,似乎也遜色了一些,再加上主帥與蔡風決鬥,根本就不能發揮全場的主導作用,因此,在分頭作戰之下,自不如蔡風這早就安排好的戰局。
蔡風的安排的巧妙之處是,他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目標,也知道兩軍交鋒後所形成的形式,因此將指揮權並不握在自己手中,反而交給副手何禮生,這樣他即使與元融交手戰死,這一仗也不會群龍無首。而那十隊三營又有自己的自主權,雖然是在極力配合蔡風與何禮生的戰勢,其實都有著極其自由的行動範圍。
三營的每一營兵力,都可單獨成軍,即使是一支配備齊全的輕甲戰旅,在撤退之時,每一營都可以作為斷後之兵,有足夠的能力與敵人周旋。十小分隊的兵力似乎可稱為特別行動小隊,其中六隊有很明確的指揮首領。那六隊每兩隊配合一營的行動,都有明確的分配,剩下的四小隊則是直接配合蔡風,自由組合,這使得攻城之兵如一張巨大的網,但卻不會漏掉小魚,其靈活度和自由組合能力是官兵根本無法與之相比的。
第 十 章 名揚天下官兵仍在負隅頑抗,但有些人已經開始投降,元彪已帶著重傷的元融自北門撤走,候景和花顏烈邊戰邊撤。卻是狼狽不堪。
何禮生也是身經百戰的一流戰將,一舉之下,便將候景的後衛軍截成兩半,在候景與花顏烈自北門逃出之時,只有一兩千騎步兵相雜地逃出城外,與元彪一起撤走的大概有三千多官兵,再加上幾百親兵,出逃兵力約在四千左右,其餘的全都關在博野城中。
何禮生知道剩下的戰務全都可放心地交給三營的兄弟,他的主要任務則是清理城內各處戰點。
三營的兄弟自然明白自己的職責,追擊敵人,就必須由他們這幾支機動性極強的兵馬出動,對於候景這樣一兩千殘軍,根本就不在話下,但重要的卻是要擒回元融和元彪,這兩人不能讓他們逃回高陽或是肅寧。
博野距蠡城極近,元彪很有可能領著潰軍逃向蠡城,在蠡城,元融仍有一支近萬人的守兵,如果堅守蠡城,那若想強行攻城,所付出的代價只怕會難以想象,再加上高陽諸城的兵力相援,則勢成騎虎!而在東面,可慮的仍有河間王元琛。元琛駐守河間,高陽王元雍駐守高陽,他們全都靠元融為之擋住了葛家軍,兩人的財富加起來,多得無法想象,他們自然會不遺餘力助元融攻敵。
其實,高陽王和河間王雖然富可敵國,同時也參與洛陽事件,可他們的思想仍不敢脫開元融,雖然元融並未封王,但其聲望卻是在家族中少有的,除已死的老長樂王外,就屬元融成了元家的說話人,所以,連邯鄲元府都不敢有違元融的意願,因為元融掌握著強大的兵權,更是元家的第一高手,他的意思也就成了整個家族的意思。
蔡風自然考慮到高陽王和河間王這兩條北魏的“蛀蟲”,是以,他立意要將元融殺死在博野,不過,蔡風此刻受傷頗重。
元融的功力的確高絕,蔡風傷了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被他所傷。兩人幾乎是兩敗俱傷之勢,蔡風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那棵大樹之下,屍體相互臥枕,其中有義軍的,當然更多的是官兵的屍體,死狀各異。
陳楚風殺到樹下之時,在樹下己經有了近兩百具屍體,屋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