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剛稍一思索就明白了宋哲武的意思,點頭答應。
“還有,要記住,這件事的關鍵是閻錫山乘日軍關東軍的飛機回來的。另外,如果有人有其它我們不知道的訊息,即使無法核實,也不要阻止他們刊登,言者無罪。”
對於宋哲武后一句話,王興剛也是理解的,那就是可以放開汙衊攻擊閻錫山。
正愁著如何想順直省委jiāo差的王興剛不由大喜過望。
感謝“還沒發現”書友的月票支援,更感謝“縉雲。囉嗦”書友的打賞
第四百四十七章佈局煽動(一)
在王興剛從宋哲武那裡回來的當天中午,曾經最先報道“東北易幟”和獨家發表中原大戰末期張學良擁蔣通電,在華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天津《大公報》主編張季鸞,在他的主編辦公室裡,收到了和《大公報》有新聞互換關係的《北方晨報》的電報。
電報的內容是關於被國民政fǔ通緝的閻錫山的,說‘閻錫山乘坐日機,偷偷飛回了大同。’
張季鸞留學日本,同於右任、李儀祉兩人一道,被並稱為“陝西三傑”,曾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負責起草了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並且發出了中國近代報業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堪稱報業先驅。他在1926年與吳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記公司,接辦天津《大公報》,任總編輯兼副總經理。
張季鸞不僅文筆犀利酣暢,在辦報理念上也很獨到和堅韌。張季鸞始終堅持對時局進行儘可能公正、客觀的報道和評論。提出了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
有幾個事例可以證明《大公報》嚴謹的辦報作風。如中央軍連續三次圍剿紅軍,《大公報》在追蹤報道中,就不乏肯定紅軍的文章。國民黨中央黨部要求各個報刊一律稱**為“共匪”,只有《大公報》從未服從過這個命令。
《大公報》在張季鸞26年接手時,發行量不足2000份,每月廣告費收入只有區區200大洋,月虧4000多。可是五年後的現在,《大公報》發行量突破了50000份,已經成為華北地區最大、在全國也是非常著名的大報,這一切,都是靠著張季鸞犀利的文風和他對新聞敏銳的dòng察力換來的。
對於閻錫山回到大同這個訊息,尤其是閻錫山是乘坐日本飛機飛回來的,這讓這條訊息會更加具有爆炸力。
雖然《大公報》和《北方晨報》有新聞互換業務,可是這樣的訊息是一定會最吸引讀者,也是最能創造出巨大轟動效應的,《北方晨報》自己不發,卻在第一時間把這條訊息jiāo給自己,張季鸞當然是明白其中的含義的。
不過,不管《北方晨報》出於什麼目的,這條訊息對於張季鸞也有股份的《大公報》來說,都是太重要了,有了這條首發新聞,《大公報》的銷量再上一個臺階雖不敢說,可是再增加一兩萬的發行量是絕對跑不了的。
想到這些,張季鸞不敢怠慢,立刻喊來了幾個編輯,在幾個編輯震驚和萬分驚喜的目光下,迅速地作出部署。
一、馬上安排增印號外;二、為了搶時間,號外要隨印隨發;三、時事部要馬上準備配發的文章,主要評論由他自己親自捉刀。同時,張季鸞還指示時事部,立刻派出得力記者趕赴太原和大同、臨汾,詳細採訪查實關於閻錫山的一切訊息,包括太原、臨汾、大同的民意和宋哲武、徐永昌以及晉綏軍的態度。
雖然宋哲武入主太原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即便是從興華遷入太原算起,也還不到兩年的時間,可是由於宋哲武大力扶持工商業者的政策,以及大量投資和招攬人才等一系列積極措施的實施,加上華北地區工業基礎比之南方沿海地區要薄弱的多,太原現在已經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工業品生產基地和最繁華的商貿中心。
因為工商業發達,又由於商人、資本家對政治、經濟資訊極為敏感,太原報業十分發達,為了爭奪訂戶相互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各家報館對國內,甚至國外的政治經濟資訊,都要搶著在第一時間獨家發表。
為了早一些得到獨家訊息,大大xiǎoxiǎo的報社都擴充了記者隊伍,一些大報還在天津、北平、南京、上海、武漢、廣州、瀋陽等地派駐記者或者在當地聘請了特約記者,那裡的任何訊息或者傳聞,只要是對太原有政治經濟影響的,都會在第一時間被迅速傳回太原的報社。
《大公報》的號外除了在天津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效果外,還被第一時間傳回了太原。
下午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