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崛起的太快了。
顯然日不落帝國已經衰朽,他們並沒有把登陸的德國人再趕下海,反而被德國人攻到了倫敦郊外。
此次海獅行動中,德國雖然損失了十萬多精銳部隊,但送上大不列顛島的兵力依舊慢慢的超過了三十萬。
雖然英美艦隊一直企圖封鎖英吉利海峽,但德國艦隊頂住了壓力,依舊時不時的運送過去部分物資和人員。自從德國人佔領了海峽沿岸的一些英國機場,並擴建了數座臨時機場後,空中的運輸也一直沒有停止。
老希眼見大英帝國的心臟在眼前,調集了幾乎所有登陸兵力主攻倫敦。
這倒是讓大不列顛島的其他地方鬆了口氣,不過倫敦卻危急了。
英國人在倫敦附近組織了五十萬英、法、比、荷、美等眾盟軍大軍,把德國人始終沒有攻進倫敦來。
但這麼多的部隊的後勤消耗使得被德國海狼撕咬的海上生命線更加的脆弱。而另一方面,德國人卻已經把戰車陸續送上了大不列顛島。
即使運輸途中的損失和送到島上的德國坦克達到了3比1,也就是說平均10輛坦克只有不到3輛運到目的地,但德國人依舊湊齊了200多輛坦克,一口氣沖垮了倫敦東南的三道防線。他們已經可以見到格林威治天文臺了。
但他們隨即又被英國人頂了回來。
倫敦郊外成了一座絞肉機,雙方在這裡的損傷越來越大。整個9月份,在倫敦的南面和東面,已經有超過二十萬計程車兵倒下再也沒有爬起來。
一度使得德國登陸軍隊的總人數不斷銳減。
死的比補充上來的還要多不少,根本補充不過來。
隨著國土被侵入,英國人爆發出了更大的激情。
英國各地的工廠和作坊甚至在蕭瑟的秋風中,頂著德國人的轟炸,露天生產的武器彈藥。不斷有年輕人編入了新兵的序列,甚至老人、婦女都拿起了武器,準備保衛他們的家園。
顯然德國人在此受到了極大的阻力。
但老希依舊沒有分兵去攻擊其他地方,還是隻死掐著倫敦死戰。
老希的戰略也沒什麼錯。德國人雖然在法國比利時的海峽另一邊聚集了超過二百萬的軍隊,但送到英國本土的卻只在堪堪維持在二三十萬左右。這些部隊一旦分兵,一開始或許順利,但最後必將淹沒在英國人反抗的人海中。
反倒不如只抓住倫敦這一點,一旦擊破,卻可能直接擊潰英國人的信心,輕鬆接收英國其他地方的財富和工業饋贈。
德國人需要的不是一個廢墟中的英國,英國當世界霸主上百年積攢下的家產才是德國人最想要的。其中主要的就是英國數一數二的工業產能體系。
佔絕了英國工業體系,德國人才有了跟美國人叫板的底氣,甚至會直接迎來和美國人的和談。
顯然他再次抓住了英國人的痛腳。
英國國內也不是鐵板一塊,為了不丟棄祖上積攢的眾多財富,很多英國人根本不想遷移去加拿大,再說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離開家鄉去那些蠻荒之地。
已經穿上了精美小牛皮靴的英國人已經怕回到光腳踩在泥濘上的時代。很多人都希望停止這場戰爭,保障他們的財富不會在戰火中化為灰燼。
議會中要求和談的建議越來越多,丘吉爾不得不把倫敦作為底線,以挽回眾多人的信心。
從德國人登上大不列顛島開始,戰前做了無數承諾和保障的丘吉爾已經被很多人咒罵為大騙子了。
戰爭中利益的損失也使得丘吉爾得罪了很多人,要不然丘吉爾怎麼會二戰一結束就被趕下臺。
此時,丘吉爾只能咬牙頂著德國人的矛尖,幸好他身後的皇室也是沒有退路。就像魯肅勸孫權一樣,別人可以投降,但皇室投降就完了。他們寧願死拼到底,打爛了退到加拿大去,也不會投降德國當傀儡。
所以丘吉爾的地位還算穩固,只是隨著德國人越來越強的攻勢下,他的地位也搖搖欲墜。
他所期盼的蘇俄人正被德國人打得依舊沒有進入反擊階段。而美國人又攤上了亞洲的一攤子事情。
這使得英國皇室和丘吉爾對美國人做了更大的讓步。
英國人更多的讓步使得美國人已經撈足了好處,現在也該到了收網的時候。要不然後果將無法收拾。所以美國人十萬遠征軍開向了大不列顛。
為了保障行動的順利,就連美國海軍的力量也向歐洲傾斜。
這也是美國人在斐濟海戰中失利,卻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