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對於第四十師的裝備、兵員情況,尤其是戰鬥力,我在一個星期之內要有一份詳細的情報。包括第三戰區其他部隊的調動,兵力、裝備情況都要形成一個詳細的簡報,尤其在對我們在轉移一星期前的調動我們一定要一個詳細的掌握。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北撤路線上可能遭遇的意外,軍長要有一個準備,要有一個應變計劃。而這個計劃,要立足在打的思想上。包括地形、氣候的變化都要有一個思想準備。尤其是氣候,對我們行軍作戰帶來的不利影響。”
“皖南是地形,山區降水對青戈江以及各條河流的水量影響很大。我們北撤路上的各條河流的水量都要考慮在內。在北撤的時候,要集中抽調一批精壯人員,專門負責在各條河流上架設浮橋,協助部隊以最快的速度渡河。遭遇的各種困難,要儘可能的考慮的詳細一些。”
說到這裡,楊震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開口道:“希夷同志,我們北撤實際上是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之下進行。稍有不慎,一到有任何的猶豫都可能陷入滅頂之災。所以一旦決心下定,就要果斷堅決。”
“中央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以我們多年來的鬥爭經驗來看,如果對方真的下定決心吃掉我們,無論中央怎麼交涉,都干擾不了其決心。所以,我們除了在大方針以及戰略上聽取中央安排之外,其餘的要靠我們自己。”
“還有第三戰區駐新四軍的那個聯絡官,一定要給我嚴密的監控起來。所有的部署,一定要對其嚴格的保密。在渡江之前,絕對不能讓他離開。尤其我到的訊息,一定要對其進行嚴密的封鎖。”
“一切服從統一戰線,這沒有錯。但是這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手腳牢牢的綁在統一戰線上,限制自己的發展,更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將自己的腦袋送到別人的刺刀下。”
第六百二十一章 雷厲風行
楊震早在領受研究皖南形勢的任務時,就曾經就北撤路線進行過反覆研究。經過多次的考慮,在不想與國民政府公開撕破臉皮的情況之下,皖南部隊北撤的路線可以選擇的餘地相當的有限。
在皖南周邊複雜的敵情之下,皖南部隊選擇的行動路線總體上並沒有大錯。據楊震所知道的歷史來說,這條路線絕對不能說是一條絕路。後來的失敗與其說是路線上的選擇錯誤,還不如說在行動上過於瞻前顧後,行動遲緩。
如果不是在行動的時候一再猶豫,失去戰機。即便與三戰區小股部隊遭遇,在其主力未趕到的情況之下,一鼓作氣衝出去,根本沒有任何的問題。皖南事變,不是輸在戰場之上,而是輸在戰場之外。猶豫不決,正是皖南事變失敗的最終原因。
至於這個作為三戰區少有的中央軍精銳,在皖南事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四十師,楊震雖然很重視,但是始終沒有認為這個師是皖南部隊失敗的決定因素。如果在事件之中,那位副軍長能夠聽取軍長的建議,集中兵力攻下星譚,這個四十師根本就無法攔截。
一句話,失敗的原因還得從自己身上尋找。外部的因素再多,也只是起到了一個推動性的作用。缺乏正面作戰經驗,又固執不聽軍事指揮員的建議,對軍事指揮員不信任。行動上猶豫不決、婆婆媽媽才是皖南事變失敗的主要原因。
對於那位被直接送上飛機的前任,如果說皖南事變的責任全部推倒他的身上,那是不客觀。但主要責任在他這個新四軍的主要掌舵者,以及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身上,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
作為一名特戰隊員出身的楊震不是那些沒有軍事常識的軍迷,根據歷史記載的隻言片語,便草率的下了某一方面怎麼樣的結論。作為一名軍人,楊震單憑一張形勢圖就可以準確的判斷出在皖南事變之前,整個皖南對於駐紮在這裡的軍部,已經成為一塊死地。
在周邊複雜的情況之下,整個皖南到事變發生為止,甚至連雞肋都算不上。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盡快的撤離,反倒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本身就是一種缺乏對局勢判斷與把握的能力,而縱觀那位副軍長在整個事變中的表現,楊震現在還記得當時自己給予的婦人之仁四個字的評價。形勢危急,甚至周邊的敵情都不明,作為一軍的實際最高指揮者,最應該做的就是指揮部隊迅速的脫離險境。
這麼做雖然會遭受一定的損失,但是相對於全軍覆滅來說,所付出的代價卻是要小的多。在事變之中,正是他的當斷不斷,猶豫不決葬送了整個部隊。此人雖然作為中央局書記,指揮了整個三年游擊戰爭。但他的長處更多是在黨務方面,在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