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海軍來說,“唐太宗”級也是不可多得的艦隊航母。
雖然“唐太宗”級不是最先服役的,也沒有參加大戰期間的所有海戰,但是從一九四二年下半年開始,“唐太宗”級就是中國海軍中最為活躍、戰鬥力最強大的艦隊航母,可以說是中國海軍的中堅力量。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太宗”級的優勢一直保持到一九四四年,即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之後,才在部分效能上超越了“唐太宗”級,成為當時戰鬥力最強大的艦隊航母。
顯然,中國海軍對“唐太宗”級的期望值非常高。
也正是如此,向李向龍這樣的艦隊指揮官才會提出,儘量推遲向美國宣戰的時間,最好等到一九四二年中期。
問題是,有這種可能嗎?
從三月份開始,隨著四發重型轟炸機服役,對日戰略轟炸全面升級。加上海軍修復了硫黃島上的機場,陸軍奪取了九州島上的機場,轟炸範圍擴大到日本全境,而重點轟炸地區就是以大阪、東京為核心的兩個城市區。
僅在四月份與五月份,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就出動了近兩萬架次,投彈近十萬噸。
更重要的是,空軍從四月份開始使用一種威力更大的炸彈,即專門針對日本的建築物研製的燃燒彈。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多為低矮的木製房屋。
實戰已經證明,在轟炸日本城市的時候,燃燒彈比高爆彈的破壞力大得多。僅在五月十七日一天,中國空軍出動了六百餘架次轟炸機,用兩千多噸燃燒彈,在東京市區內製造出了一片面積近二十平方公里的無人區。
可以想像,日本離投降已經不遠了。
只要日本投降,中美太平洋戰爭就將爆發,而日本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堅持到一九四二年下半年。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戰略決策
全文字無廣告第一百三十三章戰略決策
會議開了三天,基本上統一了意見。(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在此期間,周仁康與馮承乾先後會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大使。
事實上,最大的問題不在中國高層內部,而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原因很簡單,美國是以德意志第二帝國潛艇襲擊美國戰艦為由而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並且立即就向英國派遣了軍事代表。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肯定會向英國派遣軍隊,甚至會出動戰略航空兵轟炸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下,問題來了。
如果中國不向美國宣戰,那麼美國也不會急於向中國宣戰,甚至不會因為日本戰敗而拉開太平洋戰爭的帷幕。
道理很簡單,美國也得避免兩線作戰。
雖然美國是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工業國,但是其主要對手,即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工業強國,而且排名僅次於美國。更重要的是,直到羅斯福發表戰爭宣言,美國都沒有為戰爭做任何準備。參戰的時候,尚且算得上強大的只有美國海軍,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在五十萬左右,陸戰隊有大約十萬官兵,空軍裝備的戰機總量不到兩千架,均遠遠低於當時主要的參戰國。
不可否認,美國的工業實力能夠彌補軍力上的差距。
問題是,把工業實力轉化為軍事力量需要足夠多的時間。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直到一九四三年,美國的戰爭機器才全面啟動,進入了戰時生產的快車道。
這樣一來,如果美國從一開始就與兩個強大的國家交戰,恐怕沒等其戰爭機器啟動,美軍就已戰敗。
在戰略上,美國必須避免兩線作戰。
結果就是,美國必須在日本與英國之間做出選擇。
說得直接一點,美國只能救其中的一個國家,必須拋棄另外一個國家。
戰後,就有人認為,如果當時美國選擇的是日本,而不是英國,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很有可能是另外一個結局。
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工業生產實力、人口數量、資源等等,都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就是說,中國才是美國的主要對手。
問題是,在大戰爆發之前,沒有任何人認為中國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強大,甚至還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認為中國已經是工業強國了。
這也很好理解,即便在戰爭期間,中國依然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技術援助。
也正是如此,包括羅斯福在內的美國高層才認為,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