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新式艦載機都無法在最大起飛重量的情況下從航母上滑行升空,必須減輕載荷或者減少載油量,降低了戰機的作戰效能。只有使用彈射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最初,馮承乾希望直接發展蒸汽彈射器。
顯然,這太好高騖遠了。
以中國的工業實力,特別是工業技術,別說在一九四零年代,即便再等十年,也不見得能夠製造出蒸汽彈射器。
相對而言,液壓彈射器更加現實一些。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在開發液壓彈射器,而且給予了中國相當大的幫助。
正是如此,“唐太宗”級在設計階段才把彈射器考慮了進去,並且由此確定了艦載機的基本效能指標。
此外,馮承乾還有一個不大切合實際的想法,即採用斜角甲板。
只是,在馮承乾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唐太宗”級的基本設計已經確定下來,如果更改設計,必然耽擱建造工作。
結果就是,直到第三級艦隊航母,才採用了斜角甲板。
“唐太宗”級依然採用的是直通飛行甲板,前端設定了兩部液壓彈射器,並且用阻攔網與降落區隔開,降落區設定了十一道阻攔索,飛行甲板總長度為二百四十七米,僅比“秦始皇”級略長了一點,寬度則增加到了三十三米,有了明顯提高。增大飛行甲板寬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待飛區的面積,可以在飛行甲板上繫留更多的戰機,以及提高了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
當然,飛行甲板增寬,艦體也隨之增寬,機庫面積大幅度提高。
與“秦始皇”級相比,“唐太宗”級的機庫面積增加了將近百分之四十。在同樣搭載四個艦載機中隊的情況下,可以將百分之八十的戰機置於機庫內,減少了繫留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數量。
顯然,這對提高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都在外在的變化,而內在的變化更加重要。
受重心過高、以及儲備浮力偏低影響,“秦始皇”級在建造的時候,把設計中的裝甲飛行甲板換成了木製甲板,而且機庫甲板裝甲厚度也減少了三分之一。雖然在戰鬥中,“秦始皇”級還沒有遭到過俯衝轟炸機攻擊,無法得知其水平防護是否足夠,但是從日本海軍幾艘航母遭受的攻擊看得出來,水平防護相當重要。
也正是如此,“唐太宗”級在設計的時候就十分重視水平防護。
從某種意義上講,“唐太宗”級增大排水量,主要就用於加強水平防護,比如採用了裝甲飛行甲板,而且厚度為七十毫米,機庫甲板裝甲的厚度也為七十毫米,水平裝甲總厚度為一百五十毫米。在建造的過程中,因為採用了更加緊湊的動力系統,出現了大約五百噸的噸位撫育,所以還在機庫甲板下方,增設了一層厚度為三十毫米的裝甲板,把水平裝甲總厚度提高到了一百七十毫米。
這是個什麼概念?
所有在大戰前建造的快速戰列艦,水平裝甲厚度大多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即便在大戰期間建造的一些快速戰列艦,水平裝甲厚度也沒有達到一百七十毫米。比如美國建造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水平裝甲最厚處只有一百四十毫米,而“南達科他”級為一百五十六毫米,“依阿華”級則為一百五十二毫米。
一百七十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在當時肯定是絕無僅有。
當然,這還不是“唐太宗”級的全部。
在設計階段,“唐太宗”級並沒有考慮其他方面的防禦,畢竟艦隊航母主要在遠離敵主力艦的海域活動,根本不會與敵艦打照面,甚至不大可能與敵中小型戰艦相遇,因此主力艦的防護根本沒有用。
只是,在建造過程中,一個新的威脅出現了。
這就是魚雷。
日本海軍損失的六艘航母中,有兩艘是被魚雷直接擊沉的,還有兩艘是在被魚雷擊傷後由炸彈擊沉的。
顯然,魚雷的威脅不可小覷。
結果就是,在建造過程中,“唐太宗”級增加了一道防魚雷隔艙,導致排水量增加了兩千多噸。
排水量增大,使“唐太宗”級的最高航速由設計的三十三節降低到了三十一點五節。
關鍵是,損失這點速度非常值得。
在隨後的戰爭中,六艘“唐太宗”級損失了四艘,其中沒有一艘被魚雷直接擊沉,而且多次被魚雷擊傷之後返回了軍港。
可以說,“唐太宗”級是一種非常重視防護、或者說是生存能力的艦隊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