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的勢力真空,也大多為中德同盟所佔有。比如,法國在中南半島上的殖民地就全部被中國控制,該地區的法軍全部向中**隊投降,而越南為中國提供了百分之五十的天然橡膠與百分之七十的貴重木材。還有,英國勢力收縮之後,也讓中國佔到了便宜。比如馬來西亞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在一九四零年底被中國攻佔,而該地的資源大多為中國所用。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美國的劣勢就更加明顯了。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在一九四二年初,中德同盟集團的整體戰爭實力就超過了美英軸心集團,而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時候,中德同盟集體員的整體戰爭實力差不多已經是美英軸心集團的一點三倍了。
暫且不說這種估計是否正確,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美國正在走下坡路。
這下,問題就大了。
在整體戰爭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美國卻需要維持一條比對手長得多的戰線,哪有不敗的道理?
要知道,從美國到澳大利亞,需要橫渡整個太平洋,到英國要橫渡整個北大西洋。
雖然中德隔著亞歐大陸,而且海運航線還沒有打通,但是中德間的物資貿易並不多,主要在技術領域,因此對運輸的要求並不高。相反,美英與美澳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物資上的往來。
也就是說,美國花在運輸上的成本就比中國高得多。
用一個詞就可以形容美國的處境,即“疲於奔命”。
顯然,美國要想反敗為勝,首先要做的就是縮短戰線,減輕運輸負擔,把資源用到更加重要的地方上。!。
第二百六十三章 參謀長
雖然羅斯福沒有采納尼米茲提出的戰略建議,但是受到了影響,而且認識到了從西南太平洋撤軍的必要xìng。跟我問題是,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絕對不是總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的。
以當時的情況,反對撤軍的肯定是美國陸軍。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尼米茲向羅斯福提出了戰略建議之後,麥克阿瑟就聯合一幫陸軍將領,向當時傾向於撤軍的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施加壓力,讓馬歇爾拒絕一切與撤軍有關的提議。此後,麥克阿瑟還親自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要求總統慎重考慮任何與放棄西南太平洋、放棄澳大利亞有關的軍事建議,並且提到,任何類似的決定,都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決定,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也正是在麥克阿瑟的影響下,馬歇爾才在由羅斯福召開的軍事決策會議上否決了尼米茲的戰略建議,並且抨擊尼米茲是投降主義者,宣稱任何xìng質的撤退都與投降沒有區別。
事實上,馬歇爾本人的觀點與之恰恰相反。
可以說,大戰期間,美軍有兩位非常傑出、也是非常具有戰略才華的將軍,一個是海軍的尼米茲、一個就是陸軍的馬歇爾。
與尼米茲相比,馬歇爾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重要的是,馬歇爾不但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在政治上也很有眼光,而且非常清楚政治對軍事產生的影響。
問題是,馬歇爾的處境比尼米茲更加尷尬。
不管怎麼說,尼米茲只是太平洋艦隊司令,一個純粹的軍事職務,因此在考慮問題、提出建議的時候,他根本不需要考慮政治因素,或者說用不著主要考慮政治因素,基本上從軍事角度出發。
顯然,馬歇爾的職務就沒有這麼單純了。
當時,馬歇爾是美國陸軍參謀長,地位與海軍部長相當。雖然這是一個軍事職務,但是有著非常強的政治影響力,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馬歇爾就是美國陸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替總統指揮陸軍作戰。
尼米茲提出戰略建議的時候,馬歇爾正處於其就職之後最艱難的時期。
可以說,當時不管誰擔任陸軍參謀長,都會認為這是一個苦差事。
對馬歇爾來說,西南太平洋根本就不是他的主戰場,哪怕這裡是美國陸軍直接戰鬥的唯一戰場。
在一九四二年初,馬歇爾就遇到了上任後的第一個大麻煩。
這就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向羅斯福提出,必須儘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達到牽制德軍的目的,讓紅俄不至於太早戰敗。
對於這個提議,羅斯福很感興趣。
這也可以理解,在戰略上,紅俄是最後一個可以牽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強大陸軍的國家了,如果紅俄戰敗,德軍就會調轉矛頭對付英國。也正是如此,一向仇視不而思維苛政權的丘吉爾才會主動提出在戰略上援助紅俄。羅斯福本人並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