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的是,他們仍然無法克服追不上卓索圖人和泰坦戰士的致命弱點。戰鬥的過程一層不變、極為單調。
敵方衝鋒,我軍保持著不被敵人追上的速度開始後退(如果敵人用騎兵包抄,我軍則以擊潰兩冀騎兵為首要目標);敵方士兵不停地被泰坦戰士單方面屠殺;敵方士氣下降;敵人停止追擊;我軍稍稍前進後繼續遠端攻擊;敵軍再衝鋒;我軍再後退;敵方士兵再次不停地被泰坦戰士單方面屠殺;敵方士氣繼續下降……直至完全崩潰;然後,早已忍耐不住的卓索圖人開始追殺潰兵。
卓索圖騎兵用來攻城肯定是不適合的。泰坦戰士雖然擅長任何形勢的戰鬥,可是為了儲存實力,所以一路上我軍並沒有攻擊任何城堡。就這樣,經過三場完勝之後,我軍幾乎毫無損失就抵達了吾爾漢——如果泰坦戰士損耗鬥氣不算損失的話。
望著不遠處集結的敵軍,我終於產生了一絲興趣。
第八部 第三十四章
儘管情報顯示伊莉在曼城陷落後失蹤了,不過,我並不認為伊莉會躲在曼城的某個角落。即使伊莉那種剛烈、不知變通的性格有所改變,知道城破後躲在某處以便某一天東山再起。可是如果伊莉在曼城被攻克後仍然停留在城內,那麼英格蘭尼人佔領曼城這麼多天,肯定早就將她秘密俘獲了。
無論伊莉是逃出曼城躲藏在某處還是被英格蘭尼人秘密俘獲,總之,她不可能在曼城就是了。所以在繞過曼城時,我並沒有多作停留。再說了,即使我心有餘,力也不足啊。以我目前的兵力結構和數量看,向曼城這種大型城市發動進攻簡直和找死差不多。
繞過曼城前往吾爾漢的路上,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路上,敵人全都龜縮在城堡裡。透過探察術得知,那些適宜兩百名士兵防守的城堡裡,往往擠滿了超過一千計程車兵;適宜一千名士兵防守的城堡裡,駐守的戰士通常超過三千。他媽的,如果手頭上計程車兵再多一些,我非要留下一部隊軍隊圍住城堡,將裡面計程車兵活活餓死。
我知道敵人打得什麼鬼主意。無非是誘敵深入,在敵軍後路上建成一條封鎖鏈。截斷我軍的糧道以及阻止後援軍隊。雖然明知敵軍的總指揮為我設定了一個巨大的陷阱,不過我卻夷然不懼。我自已當然是不怕被包圍的,泰坦巨人和卓索圖人同樣也不怕這種程度的包圍網。
不就是糧道被斷以及沒有援軍嗎?
我們需要援軍嗎?似乎不需要吧。我們只不過四百人,卻已經打敗了三支分別為三千、五千、八千的部隊,而且自身幾乎沒有傷亡。雖然不是什麼殲滅戰,可是這三場戰鬥至少消滅了敵軍五千士兵。說起來,我似乎又創造了一次傳奇經典。
至於說糧道,對我來說同樣不重要。
泰坦戰士根本不需要所謂的補給,任何植物和動物都可以補充泰坦巨人所需要的營養。卓索圖人倒是需要吃糧食。可是他們人均有三匹馬,離開薩弗斯的控制區之前,為了不影響行軍的速度,另外兩匹馬只不過馱了三十公斤的乾糧。也就是說,即使一路上我們無法獲取任何補給(這一點很難想象),靠馬背上的乾糧卓索圖人也可以飽飽地吃上三十天。而卓索圖人騎的草原馬比起內陸的馬還有另外一個明顯的優勢:它們並不需要特製的馬糧。只要有草(有時候樹葉也行),這些個子矮小、衝刺速度偏慢但卻吃苦耐勞的草原馬就不會捱餓。
所以說,敵方的總指揮雖然陰險,可惜卻施展了一個對我幾乎無效的陰謀——之所以說幾乎無效而不說完全無效,是因為我覺得,有援軍總不會是一件壞事。
帶著好奇,我率領著四百名戰士,以一種茫然無知的姿態筆直地朝著敵人預設好的陷阱闖去。
在行軍的路上,我越是思索,就越是對敵方的總指揮充滿了好奇。俘虜們都說這次侵略塞斯的總指揮是儒尼奧爾。博格中將。可是我總是隱約覺得這種大氣的策略似曾相見,應該不是儒尼奧爾的手筆。
雖然部隊只有區區四百人,不過我仍然將軍隊詳細地劃分為前隊、中軍與後隊。所謂的前隊和後隊其實只有十人,他們的任務只不過是進行偵察。由斥候偵察的情報可知,敵軍主力集結在吾爾漢東北方向五公里處,明顯正在等待與我軍決一死戰。
前進的路上沒有任何埋伏或阻饒,甚至連騷擾也沒有。可是在後路上,敵軍部隊卻開始逐漸集結。雖然離我們很遠,卻隱隱有夾擊之勢。
我最佩服敵方總指揮的地方並非是“誘敵深入”這一戰略決策,而是他所選擇的決戰地點。
草原馬並非最適合爬山路的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