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3 / 4)

卻曰:“弟願為兄長竭誠盡力,輔兄子鎮守荊州;但憂蔡氏等不能相融耳。容某再思之。”遂辭出,回至驛館,談及此事,孔明曰:“劉景升有讓荊州之意,主公奈何卻之。”玄德道:“非吾不取。一則景升待我甚厚,心中不忍。二則蔡氏宗族現掌荊州兵權,若不除之,荊州不可得也。”孔明稱善。

正商議間,忽報公子劉琦來見。諸葛亮與劉備相視一笑道:大事成已;待吾等與其一會。玄德接入劉琦,琦泣拜曰:“繼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憐而救之。”玄德曰:“此是當家事,奈何問我?”劉琦因見孔明微笑,便問計於孔明,孔明不答。少時,劉備送琦出,密謂曰:“諸葛軍師聰慧非常,我觀其必有良謀也。賢侄來日請其,當如此如此,必有良策救汝。”劉琦大喜,乃出。次日,玄德佯推腹痛,令孔明回拜劉琦。劉琦將孔明約入後堂,茶罷。琦曰:“琦不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道:“亮客居於此,豈敢與人骨肉之?倘有洩露,為害不淺。”說罷,便要告辭。劉琦力阻,留孔明入密室共飲。飲酒間,其亦曰:“繼母不見容,乞先生一言相救。”孔明變色,又欲辭去。劉琦無奈道:“我有一古書於樓上,請先生上前觀之。”孔明甚為愛書,便與琦去。至樓上,劉琦暗命人撤去樓梯,又問計於孔明:“吾旦夕將亡,先生為何不以一計相救。”孔明急起,便欲下樓,奈何樓梯已撤去。無奈道:“疏不間親,亮何能為公子謀。”琦曰:“先生終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願死於先生之前。”即欲拔劍自刎。孔明急止之道:“已有良策。”琦大喜,急問之。孔明笑道:“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黃祖新亡,江夏無人鎮守,公子何不上言,乞重兵屯守江夏。一則避禍,二則有重兵在手,他日有變,亦可相應耳。”琦大喜,拜謝。遂命人送孔明回。孔明回見玄德,談及此事;密謂玄德曰:“劉琦此子甚敬主公,又無主意。待景升死後,我等可與其共誅蔡氏一族,立劉琦為主,劉琦必對主公言聽計從。荊州豈不唾手可得乎!”劉備大喜與其相視而笑。

次日,劉琦上表欲守江夏,劉表猶豫未決,請玄德共議。玄德曰:“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須公子自守。東南之事,兄父子擔之,西北之事,備願當之。”表曰:“甚善,吾即令其領三千兵往江夏鎮守。”劉備笑道:“公何太吝也。江夏黃祖願兵馬上萬尚被東吳所破,今遣三千人,置公子何地也。且蔡氏忠族多欲加害賢侄,宜付重兵以鎮江夏,一可保江夏安全,二可保公子周全。”劉表大悟,遂令劉琦領兵五萬往鎮江夏。

公元205年九月初,劉表病重,(為了情節需要,只好讓劉表他老人家早死兩年多啦)。使人請玄德來託孤。玄德引關、張至荊州見劉表。表曰:“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託孤於賢弟。我子無才,恐不能承父業,我死之後,賢弟可自領荊州。”玄德泣拜曰:“備當竭誠以輔賢侄,焉敢有他意也。”玄德卻密謂其道:“若公去後,恐蔡氏宗族假造公命,廢長立幼,如此荊州必亂也。”劉表沉吟良久,方道:“公言是也。我寫遺囑於賢弟,若我歸去後,蔡氏宗族造反,賢弟可領吾命除之。”遂寫遺囑於劉備。劉備得之,星夜回新野,告之兩位軍師。孔明道:“吾夜觀天相,劉表不久將死矣。計可速發,速令大公子劉琦盡起江夏之兵,趕赴荊州,接替大位。”徐庶亦道:“甚是。可趁蔡瑁、張允等不備,一舉剿滅,如此荊州唾手可得。”劉備大喜,遂急令人送信於劉琦,使其盡起大軍急赴荊州。

卻說劉表至玄德歸去後,病勢漸沉,看看將死。劉表自知死期已至,遂欲與群臣商議,立劉琦為主。蔡夫人聞之大怒,關上內門,使蔡瑁、張允二人把住外門,不讓人入。劉表數日苦等劉琦不至,知必是蔡氏封鎖訊息,怒指其曰:“汝欲廢長立幼,必不得善終,吾弟與吾子必會為我誅汝!”言罷,大叫一聲,吐血數口而亡。

蔡氏見劉表已死,遂與蔡瑁、張允等商議,假立遺囑,欲立表次子劉琮為主。蔡瑁等大聚群臣,言劉表臨終前,已令劉綜為主。時劉綜方十餘歲,卻頗為聰慧,對群臣道:“吾父棄世,吾兄現在江夏,更有叔父玄德在新野,若汝等立我為主,倘兄與叔興兵問罪,如何解釋。”從官未及對,便有幕官答道:“公子此言甚善。可令人發哀書至江夏,請大公子為荊州為主,令劉玄德一同理事。則北可拒曹、蔣,東可拒孫權。此萬全之策也。”蔡瑁大怒,命人推出斬之。

眾臣噤若寒蟬,不敢再言。此時忽有軍士來報:“大公子劉琦與劉皇叔領江夏、新野之兵五六萬已至城外十餘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