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應激烈,堅決抵制,就是不用你這個“大泉”。
孫權還算明智,見此情況,下詔不再鑄大錢。已流入民間的大錢繳還官府,官府按比值兌換五銖錢,以此來減緩官民對立情緒。但政府有時候也會裝聾作啞,實際上有很多大錢並沒有被收回。
蜀、吳的領袖在鑄大錢的時候,總要有個堂皇理由,不然就很顯得自己太無賴了。鑄大錢的理由當然有,就是小錢不值錢以後,用起來太不方便了。
經過黃巾、董卓之亂,處處經濟凋敝,五銖錢隨之狂貶,百姓去買一點東西,要背上一麻袋錢。
當然了,蜀、吳鑄大錢的初衷,除了想搜刮點民財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隻要鑄一次大錢,老百姓就要被剝一層皮,這是鐵定的。
那時候的“撲滿”,可能都沒人用了。你存進去一百錢,放上一百天,錢沒變,市場的東西也沒變,可是等你取出錢來想買東西時,一百錢就只能頂一個錢用了。
越窮,就越買不起;越買不起,過一段時間就更窮。惡性迴圈,生生不已。
——這就是很多人認為“傻瓜才存錢”的原因。
人們寧肯把錢拿去幹更傻的事,也不願意存錢!
獲得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有個論斷說得好:“人類應該汲取的真正教訓是:政府讓他們失望。貨幣體系的管理不當,才是引發大蕭條的元兇。”
得過諾獎的,說話就是具有普世價值。漢末的情況豈止是政府“管理不當”,而是政府在玩貨幣幻術,公然搶百姓的錢!
漢末以後,五銖錢可謂命途多舛,名義上還存在,其實質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聲而已。三國歸晉以後,在很多時候,形形色色的“五銖錢”因為貶值,甚至沒辦法流通。
看出規律來沒有?中央財政一危機,執政者就搞貨幣貶值,爭鑄“惡錢”,實不抵值。投入流通後,中央財政憑空增加,百姓存款無形減少,因此人民極其厭惡“惡錢”。
老百姓為了應對貨幣貶值,就大量使用價值比較穩定的絹,來充作代金券。絹是論匹計算的,不用剪裁。無論官府還是民間,買賣、計價、賞賜、借貸,甚至行賄受賄,大家都用絹。這好歹解決了問題,但唯一的遺憾是行賄時比較麻煩,不好藏著掖著。
看吧,歷史並不都是時時刻刻在前進,有時候它會大踏步倒退。現在,就是又退回到神農氏時代了,統治者作的孽,不小啊!
第六篇 錢也有一部“三國演義”(5)
《三國志》裡有記載:那時候買賣人口,一個人值16匹絹;但是名貴的寵物狗,一隻就值好幾千匹絹。
人比狗賤,從來就不是好世道的表徵,不論是在啥時候!
曹操真的是很關懷貧困兒童
寂寞東漢在三大梟雄的瓜分下,演出了一場盛大的末世狂歡,終於壽終正寢了,留下了一個繚繞千年的“漢”字。
這個王朝,不比西漢那樣威震歐亞,但在金融信貸方面,也還是有建樹的。這一點,並沒被歷史所湮沒。
說起來,東漢對貧民的賑濟政策相當優惠,就這點說,它是個好王朝。
漢章帝時代,朝廷曾下令,讓各個郡國招募無地農民,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公田去耕種,官府不僅把這些公田無償賜給他們,還貸給他們種子、口糧和農具。在稅收方面,免田稅五年,免人頭稅三年。
你們就放心種地吧——農民若不能安心種地,說出花兒來也不能算是盛世。
後面還有幾位皇帝,也曾賑濟過鰥寡孤獨的貧民和逃荒的流民,貸給了種子和糧食。
最後,幫助皇帝做好事的,還有曹操——曹丞相。
傳統戲劇舞臺上的白臉奸臣曹操,在現實中也不見得是“寧我負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負我”的狠毒角色。他在漢獻帝時代,曾下令,凡是12歲以下因家貧不能養活的苦孩子,一律“隨口給貸”,有一個救濟一個。
這可不是蜻蜓點水式的作秀,而是按戶排查,實打實地扶貧。
大奸臣曹操尚能如此,我們現代人在面對弱勢群體時,就更不應該太狠心。畢竟我們是禮儀之邦的後代,且又受過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薰陶。
捫心想一想:我們做人,可以不如岳飛、不如海瑞,但是不能不如曹操啊!
曹丞相如今可是安睡在銅雀臺的地下,千年的盜墓賊都沒找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