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之後,樓桑村第一季的水田,便被宗人和附民們合力植完。
與植稻時遍地人手相比,後續的田間管理只需少數精通耕作的老農便可。大部分的青壯健婦復歸村中土木大建。
如此人吃馬嚼,加之釀酒,耗糧頗多。得虧劉備有先見之明,年前便託耿雍和崔鈞助他買糧。如今清溪水大,正好用船販運。可惜野林中有幾處淤塞,大船無法通行。
劉備這便帶人去上游疏通河道。
河中多朽木。良匠下水查探,言有一根古木沉於水中,橫欄河道。阻擋落入河中的枯木斷枝,久成淤塞。
自沉水中的古木?莫非是陰沉木。
陰沉木又稱古沉木。不變形、分量重、密度高且防蛀,可與紫檀相媲美。堪稱樹中之精、木中之魂。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貴及地位的象徵。為各代帝王建築宮殿和製作棺槨的首選之材。
好在這個時代,還沒有諸多的禁忌。
只需能把沉木打撈上岸,劉備便可自用。
如何打撈起這根粗長的古木,要借用一個新工具。定滑輪。
在兩岸搭建一個跨河橋架,橫木上置一滑輪,由善水者將麻繩拴在沉木一頭,兩岸牛馬人力,奮而拉拽出水。再徐徐拽上河岸。
蘇伯大喜。說此木可堪大用。
黃忠亦來討要一根枝杈,說要送往南陽使人造陰木良弓。
陰木弓又名烏木弓。世之良弓。
劉備自然滿口答應。
疏通完河道,崔氏能載一百石的商船,便可順流而下,直抵清溪渡口。
遼東田氏的鹽漬木,亦能隨船運來,省去不少時間。
劉備生在此時此地,方知北地過去也水網縱橫,河渠遍地。非但不缺水,竟要防水患。
見工具損耗甚多,劉備便找來三叔,打造鐵器。
三叔言,要起高爐。否則爐溫不夠,鐵錠難以煉化。
高爐煙不是很大嗎。黃敘剛能暢快呼吸幾日,又要整日閉氣?
再說,如此美麗的鄉村,豈能整日被黑煙籠罩。
黃忠言道,何不用水排。
原來,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爐),利用河水衝力轉動機械,使鼓風皮囊張縮,給爐加氧,提高爐溫。“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發明,是冶煉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這個滿滿驚喜的時代,怎能讓人不愛。
立刻把三叔建在家中的打鐵鋪,遷去了清溪下游一陡坡處。
等水排建好,劉備這便過去一觀。只見在激流中,置有一木輪。流水轉動木輪,透過輪軸、拉桿等傳動,將木輪的圓周運動,變為排橐(風箱)上下往復運動,從而使皮製鼓風囊連續開合,達到鼓風目的。
這一套將圓周運動變成上下往復運動的裝置,稍作改變,便有大用。
於是劉備又在陡坡對岸另建一工坊。透過激流將一石墩舉起,而後落下。卻並非用來打鐵。而是用來碾壓麻墊。
與製造寢墊完全不同,劉備要造的是甲片。
為何要造甲,還需從黃忠與劉備的一次對話說起。
黃忠問,部曲如何度取(選取)?
劉備脫口而出:衣三屬之甲(全身重甲),操十二石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半日)而趨百里。
黃忠劍眉一跳:少君欲選魏氏之武卒呼?
劉備笑著點頭:正是魏武卒。
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30公斤)。三石以下的弩是臂張。八石以下的弩是蹶張。十石到十二石的弩,乃為腰張。蹶張弓約七石,只有腰張能開十二石強弩。開弓姿勢是‘坐舉足踏弩’。腳踏弩擔,用腰拉弩鉤用手拉弩弦進行射擊,也就是說等於用上了全身之力,方能開十二石弩。
普通人臂力的極限只有二石。黃忠能連開三石之弓。
百步之外一箭射出,如長虹貫日,竟將靶心擊穿!
滿場皆靜。跟著轟然叫好。
陪在劉備身側的耿雍,又在心底嘆氣。樓桑塢堡還未建成,卻又覓得如此強將。蟊賊還敢來呼?
劉備找他來,自然與燒瓷有關。
這一次與以往不同。劉備竟要在長方形鐵片上面燒上一層瓷釉。
長方形鐵片的樣式,耿雍一眼認出,這是札甲的甲片。劉備要造盔甲!
札甲,漢時又叫玄鐵衣,是一種防禦力很強的甲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