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郡,有丞、候、千人等。四弟劉修為貲庫令。與大兄劉文,同食真二千石祿。薊國二千石,可想而知。
話說,遙想當年。宗祠大考。樓桑四子,名列前茅。老族長,求名師授業。豈料那位名不見經傳的涿縣城中大儒,只願收為著錄弟子。
如今再回想,不知可曾悔不當初,扼腕嘆息。
話說,樓桑距涿縣,不過十里。奈何薊國數次並土,皆未能將涿縣收入國中。究其原因,涿縣乃郡治,又縣為郡名。若將涿縣併入薊國,涿郡又當何為。
涿縣樓臺近水。少君侯,還稱少君時,涿縣屬吏便與樓桑宗親多有往來。舉家遷入薊國者,亦不在少數。涿縣因而得利。亦是幽州雄城。吏治民生常為諸郡之先。
兩漢以來,幽州本就是匈奴歸義侯國,林立之地。漢胡向化,屢見不鮮。自少君侯一戰滅鮮卑,草原零散部族,不願為“亡胡”,便紛紛內遷。西林、安次,皆循此例。
西林馬邑,橫豎七里,與逎國一林之隔。軌路車樓,豢養良馬五十萬匹。國中青儲飼料,足量供應。紫花大堤,苜蓿隨時割取。逢賽馬日,販賣饢燒,青甘,乾果、肉脯,居家日常,紡毛織毯。日漸富足。
尤其西林邑民,多以劉為姓。先前胡雜馬賊婦孺,尊劉備為“大人”,今稱“單于”。乃舊習難改。邑中少年,皆尊“王上”。
謂潛移默化,莫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