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洲馬來西亞部分的兵力,依然是一個澳大利亞師、一個紐西蘭師和四個印度師。
當叛軍打過來的時候,他們才發現也就晚了,這裡是南洋地區,不是英國本土,在短時間之內丘吉爾先生想要增兵也不容易。
如果是幾個團,他一兩天都可以送上去,可惜現在需要的援軍是數以萬計的,人員物資都需要時間調配。
不過丘吉爾先生還是把援軍派了出去,大概在他的印象中以叛軍的火力,要固守待援是非常輕鬆的問題。
可惜已經擊敗了荷蘭人的叛軍,現在已經是脫胎換骨了,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士兵的戰鬥力,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加上日本教官們的身先士卒激勵士氣,丘吉爾先生還沒有反應過來,幾個印度師就先後被擊潰了,就剩下紐西蘭師和澳大利亞師在抵抗。
也就是丘吉爾先生能夠接受的了這個結果,換了任何一個正常的軍隊指揮官,都知道這是非常低階的軍事錯誤。
就算固守待援,也要集中兵力固守啊,你丫的下令原地固守待援,知不知道前線的兵力分佈情況?
所以作為炮灰中的炮灰,印度師一貫充分在前、享樂在後,自然成為了最早的犧牲品了。
而後方的紐西蘭師和澳大利亞師,利用他們的爭取的那丁點兒時間,修築了簡單的防禦攻勢,抵抗住了叛軍的進攻。
這也就罷了,神經大條的丘吉爾先生居然沒有更改之前的增援計劃,在他看來叛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不深入叢林,在野戰中英國士兵可以以一敵三。
島上的叛軍,似乎也在配合他的行動,直接把援軍放了上來,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在第一輪沒有攻破英軍防線後,就撤了回去,等著英國人反擊。
毫無疑問,這些看起來毫無章法的部署,都是符合起義軍實際情況的。
沿海地區,都是英國軍艦活動的範圍,起義軍即沒有空軍,又沒有岸炮,跑過去除了挨炸之外,還能幹什麼?
等著敵人上門不好麼?為什麼要去送死?
打不贏也沒有關係,可以鑽山溝啊,只要英國人敢追進來,就不用考慮出去的問題了。
婆羅洲一役,打出了起義軍的威風,鼓舞了各地被英國人壓制的起義軍,用事實證明了白人軍隊也是可以被他們擊敗的。
同時,也激發了日本人的野心,他們猛然間發現原來歐洲國家居然如此虛弱,荷蘭軍隊居然打不贏一群烏合之眾的土著軍隊,英國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如此的垃圾!
既然如此,他們無力守護這廣袤的殖民地,就應該由強大的大日本帝國來繼承。
這些軍官們的報告,傳遞到了東京,原本已經按耐不住的野心家們,現在就更加控制不住了。
這裡有黃金、有銅礦、有橡膠、有石油……大日*本帝國所需要的資源,在這裡幾乎都可以找到,而這裡的主人,確實已經沒落到,連土著都打不贏的歐洲人!
為日本帝國奪取南洋,已經成為了日本中二青年們新的夢想!
在這種背景下,東南亞地區各式各樣的小規模起義,不斷的爆發,正準備發動大反攻的英國軍隊,不得不先鞏固後方,免得讓叛軍有機可乘。
這場東南亞殖民起義,已經從單純的民族獨立運動,逐漸轉變為英日兩國的政治博弈。
斐迪南的目的達到了,短期內大英帝國是不可能從東南亞抽身了,除非皇家海軍直接行動擊敗日本海軍,打掉日本軍方對南洋地區的野望。
英國人或許可以容忍東南亞地區獨立建國,這些小國是無法威脅大英帝國世界霸權的;但是他們絕對不能夠容忍日本人搶奪他們的殖民地,這是大英帝國的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