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的。
只要他們願意,完全可以從國外進口更多的糧食進來,進行平價銷售,撈取一個好名聲,扭轉他們在政治上的不利局面。
顯然,他們都是合格的資本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名聲和利益面前,他們選擇了利益,這就是災難的源頭。
在經濟危機中,他們選擇了趁火打劫,德國絕大多數銀行,都被他們控股了,他們也成為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德國人的債主,這再次將他們推向了不歸路。
有沒有西特樂,德國人都必須要反油,這是利益導致的,普通人為了生存,他們已經站在了對立面。
相比之下,德國的另一幫資本家,容克貴族們就要聰明的多了,或者說是貴族的身份讓他們收斂了行為。
雖然也在趁火打劫,可是他們的名聲就要好的多。大家一起放高利貸,一起囤積居奇,一起謀取暴利,在做這一切的同時,容克貴族們還是拿出了一小部分收入,在收買人心。
這和他們的傳統有關係,容克貴族基本上都會進入軍隊,成為一名軍官,為了不被打黑槍,他們也不可能做得太過分。
偶爾發發善心,對曾經的戰友伸出援助之手,又或者是救助幾個可伶蟲。
這些行為雖然微不足道,可是有“油”太人做對比,就一切都不一樣了。
那怕是作秀,做了和沒有做造成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當然“油”太人就是想做,也必須要做的更多,才能夠獲得同樣的效果。
本來經濟危機爆發,是他們最好扭轉名聲的機會,只要在這個時候,“油”太人站出來做一波慈善,就可以消除民眾對他們的敵視。
那麼災難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資本家們造的孽,最後真正為此買單的卻變成了普通“油”太民眾。
在危機爆發前,“油”太資本家們基本上都已經跑路了,剩下的都是沒有錢的倒黴蛋了,畢竟反“油”運動爆發過後,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撤離,只不過需要買路錢。
當然,斐迪南是理解不了他們這種要錢不要命的行為,要知道“西特樂”還有四分之一的“油”太血統,青年時期他是不反“油”的。
最後是還是為了經濟利益需要,雙方沒有辦法談攏,才走上了極端道路,而“油”太資本家們在一戰中的背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陛下,英國人和德國激進派已經攪和到了一起,如果經濟危機持續下去,他們可能會在幕後操縱德國人打破歐洲大陸的秩序,以轉移經濟危機!
我們現在如果不拉德國政府一把,恐怕很快他們就會倒臺,一個混亂的歐洲大陸,不符合我們利益!”首相康斯坦丁慎重其事的說道
“這個問題我也知道,可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根本就拉不動德國政府,他們連向我們靠攏的意思都沒有!
我們不可能花費大代價,去扶持一個註定要倒臺,還不親保的德國政權,這是在浪費資源!
現在德國人想要挑起戰爭容易,但是贏得戰爭卻非常的艱難,我不認為他們能夠有實力挑戰法奧兩國。
這一次他們同樣沒有盟友,除了一個半殘廢的義大利人,沒有人願意在這個時候挑戰世界秩序!”斐迪南想了想後說道
這個世界,德國人的形勢比歷史上危險的多,能不能統一全國都是一個問號,即便是統一全國,他們的人口也不過五千多萬,還包括少數民族在內。
工業總量超過了歷史同期,很遺憾這只是輕工業,科研技術依然停留在一戰時期,綜合國力能不能達到第三帝國的一半,都是一個問號。
畢竟奧地利沒有了,捷克地區也沒有了,就連西邊也被法國和比利時多吃了幾萬平方公里,損失了一部分重工業外加幾百萬人口。
所以斐迪南可以看熱鬧,法國人和奧匈帝國不會讓他們那麼容易的崛起,同時面對兩個大國的夾擊,還有內部幾個王國的配合,德國人不開掛是頂不住的!
……